返回

第十五章一座城的抗战史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五章一座城的抗战史诗 (第2/3页)

炮!“

    盐工们群情激奋。老盐工陈德发解开衣扣,露出胸口被盐卤灼伤的疤痕:“我捐三个月工钱!“他的喊声激起阵阵回响,“捐三个月工钱!“的声浪在盐场回荡。

    在自流井老街,吴玉章走进一家老字号钱庄。掌柜的周先生早已在门口等候,身后跟着几个伙计,抬着沉甸甸的木箱。“吴先生,这是我们钱庄全体同仁的心意。“周先生打开木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银元,“共一万大洋,全部捐给前线!“

    消息迅速传遍自贡。富荣东西两场的盐商们自发组织起来,在王爷庙召开募捐大会。庙宇的戏台上,悬挂着“保家卫国“的巨幅标语。盐商们竞相认捐,场面热烈非凡。

    就在募捐活动如火如荼进行时,一件感人的事情发生了。自流井的妇女们自发成立了“妇女抗日后援会“。她们走街串巷,动员姐妹们捐款捐物。在一所老宅里,二十多位妇女围坐在一起,有的摘下金戒指,有的拿出陪嫁的首饰。

    “姐妹们,这些身外之物算什么?“会长李太太举起一只金镯子,“只要能打跑鬼子,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受苦,什么都值得!“

    姐妹们,这些身外之物算什么?“会长李太太举起一只金镯子,“只要能打跑鬼子,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受苦,什么都值得!“

    短短几天,妇女们就捐献了784只金戒指、10双金镯、2双金簪,还有大量的银器和布料。这些首饰被仔细登记造册,连夜送往募捐处。

    在吴玉章的感召下,自贡的青年学生们也行动起来。他们组成宣传队,走上街头,用快板、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战。在釜溪河畔,一群学生举着自制的标语,齐声高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抗战到底!“

    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普通百姓。在乡下,老农们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走几十里路来捐款;在街上,卖菜的小贩把一天的收入全部放进募捐箱;就连讨饭的乞丐,也把讨来的几个铜板捐了出来。

    吴玉章每天都被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举动感动着。他在日记中写道:“自贡百姓,虽处后方,却有前线将士之勇;虽非战士,却怀报国之心。此等众志成城之力,日寇安能不败?“

    随着捐款捐物的不断增加,如何合理使用这些物资成了新的问题。吴玉章与地方士绅、商会代表商议后,成立了“自贡抗战募捐委员会“,对所有捐款捐物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在募捐委员会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们日夜忙碌。他们仔细登记每一笔捐款,分类整理每一件物资。墙上的统计表不断更新,捐款数字节节攀升,见证着自贡人民的爱国热忱。

    一天深夜,吴玉章来到办公室。油灯下,工作人员们正在清点刚送来的物资。角落里,几个年轻人正在绘制捐献给前线的飞机图纸——这是自贡盐场职工响应“献机运动“的倡议,准备捐献“盐工号“和“盐船号“两架飞机。

    ..“吴先生,您看!“一位年轻人兴奋地递过图纸,“这是我们设计的飞机,要让它带着自贡人民的心愿,飞向抗日战场!“

    吴玉章接过图纸,看着上面工整的线条和标注,心中涌起无限欣慰。他知道,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中,自贡人民正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贡献着力量。

    随着时间推移,自贡的募捐活动取得了惊人的成果。1944年,在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中,自贡捐款达1.2亿余元法币。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中国城市中首屈一指。而这还不包括之前的多次募捐,以及大量的物资捐献。在整个抗日战争,盐都自贡的捐款捐物为全国城市第一。

    这些捐款和物资,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战前线。它们变成了战士们手中的枪炮,身上的棉衣,口中的粮食,化作抗击日寇的力量。

    在自贡,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每一个人都在为抗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每一份捐款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每一件物资都寄托着对胜利的期盼。吴玉章看着这座沸腾的城市,坚信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就一定能迎来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深秋的自贡,晨光穿透蒸腾的盐卤雾气,在釜溪河上洒下粼粼波光。自流井区校场坝里,三百余名青年正列队操练,刺刀划破晨雾的锐响与口令声交织。杨雪峰立在点将台上,粗布军装下的脊背绷得笔直,目光扫过队列里参差不齐的裤脚——这些来自盐场、茶馆、田间的年轻人,将在三个月后成为奔赴前线的战士。

    “团长,吴先生来了!“传令兵的喊声打断思绪。杨雪峰转身,见吴玉章在两名护卫陪同下疾步走来,藏青色长衫沾满尘土,手中竹杖敲击石板路发出急促声响。“雪峰,从南京前线回来的李参谋到了。“吴玉章的声音带着长途奔波的沙哑,“他带来了前线最缺的实战经验。“

    话音未落,一为将领疾步进入校场,来人军装破损处缠着渗血的绷带,胸前勋章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李彬,145师22旅参谋长。“军官跳下马,行军礼时右臂微微颤抖,“刚从南京突围,奉刘将军之命来川招募新兵。“

    杨雪峰注意到李彬靴底沾着暗红泥渍,那是南京城的血土。他伸手握住对方的手,触感粗糙如砂纸——这是长期握枪磨出的茧子。“参谋长,咱们的训练场简陋,但兄弟们骨头硬。“他指向正在拼刺训练的新兵,“前日有个盐工,把木枪杆都戳断了。“

    当天午后,三人在临时搭建的木屋里展开沙盘推演。李彬用匕首在沙土上划出南京城防图,刀锋所指之处,沟壑纵横如伤疤:“日军的步炮协同太狠,我们的战壕根本挡不住。“他突然将匕首重重插在沙盘中央,“但最要命的,是新兵连基本的战术配合都不会!“

    杨雪峰抓起一把沙土,任由沙粒从指缝滑落:“李参谋长,您直说,该怎么练?“

    “从挖战壕学起。“李彬的声音像淬了冰,“要让他们知道,一个合格的战壕能多活三天。还有夜战,南京城破前,我们全靠摸黑近身肉搏......“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喉结剧烈滚动,仿佛又看见紫金山下那片燃烧的战场。

    第二天破晓,校场坝里响起刺耳的哨声。新兵们揉着惺忪睡眼集合,却见李彬扛着铁锹站在泥泞的空地上:“今天的训练,挖战壕!标准是能挡住三八大盖的直射,限时两小时!“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当兵还要挖泥巴?““这比晒盐还累!“抱怨声中,杨雪峰突然扯开衣襟,露出胸口狰狞的旧伤疤:“这是去年在川东剿匪留下的!想在战场上活命,先学会给自己刨个安稳窝!“

    李彬抓起一把铁锹,示范着下铲的角度:“战壕要呈S形,进出口错开!挖到半人深时,内侧必须削出台阶!“他的动作行云流水,却在转身时踉跄了一下——南京保卫战中留下的弹片还嵌在他的右腿。

    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十二岁的杨雪东已背着竹篓,踮着脚推开新兵训练营的木门。露水打湿了他补丁摞补丁的裤脚,怀里五个馒头用粗布仔细包着,还带着余温——那是他省下三天早饭钱,在粮店关门前买到的最后存货。

    训练场中央,哥哥杨雪峰正大声喊着口令。深秋的风卷着沙土,却压不住此起彼伏的拼刺声。杨雪东望着哥哥被汗水浸透的后背,军装补丁处结着盐霜,那是连日训练留下的痕迹。他攥紧馒头,钻进人堆:“哥!我给大家送吃的来了!“

    新兵们的目光齐刷刷投来。有人咽下口水,有人别过脸去——他们不愿让这个半大孩子看到自己饥饿的模样。杨雪东踮脚把馒头分给最前排的士兵,突然被人拽住胳膊。

    “雪东,你怎么又来了?“杨雪峰板着脸,却在触到弟弟冰凉的手指时,喉结动了动,“这些你留着自己吃。“

    “我不饿!“杨雪东胸脯一挺,露出豁了颗门牙的笑容,“王大哥说,他三天没吃上热乎饭了。“他转身把最大的馒头塞进一个面黄肌瘦的新兵手里。那人眼眶通红,粗糙的手掌轻轻覆在他头顶:“等打完仗,叔给你买糖糕。“

    从那天起,训练营里多了个忙碌的小身影。天还没亮,杨雪东就跟着炊事班生火。他个子太矮,够不着灶台,就踩着砖块往灶膛里添柴。火苗窜起来时,他眯着眼往锅里撒盐,恍惚想起母亲在世时,也是这样在厨房忙碌。

    “小东,帮我添把柴火!“炊事班长的喊声打断思绪。杨雪东麻利地将晒干的盐蒿草塞进灶膛,火光映红了他沾着煤灰的小脸。锅里的糙米渐渐煮开,飘出诱人的香气,他咽了咽口水,把最大的一碗留给训练最辛苦的老兵。

    训练场上,杨雪东提着比他还高的铁皮水壶穿梭。烈日下,新兵们嘴唇干裂,喉咙里冒火。他踮着脚给大家倒水,总把最后一口留给中暑的士兵。有次一个新兵中暑晕倒,他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跟着卫生员跑前跑后,用凉水打湿毛巾敷在那人额头上。

    夜晚的营地,油灯昏黄。杨雪东坐在伤员帐篷里,学着老中医的样子捣草药。石臼里的艾草和薄荷散发出清香,他一边捣一边默念药名:“止血要加三七,消肿得放车前草......“手指被草汁染成绿色,他却浑然不觉。

    他看见张二柱的手掌被铁锹磨出血泡,立刻蹲下身掏出金疮药:“柱哥,我哥说伤口不能沾水。“小家伙的眼神认真,“等你上战场,我给你做的药包能救你三次命!“

    “小娃娃,谢谢你。“一个新兵脚踝扭伤,看着杨雪东小心翼翼地敷药,眼里泛起泪光,“等打跑了鬼子,我带你去南京看中山陵。“杨雪东仰起头,星光落在他稚气未脱的脸上:“我还要去看长江!“

    最惊险的一次,是新兵实弹训练。一个年轻士兵太过紧张,扣动扳机时枪身猛地后坐,擦破了他的脸颊。鲜血顺着下巴滴落,周围人都慌了神。杨雪东却沉着地掏出随身带着的止血粉,用布条仔细包扎:“别怕,我哥说,这点伤不算啥!“

    渐渐地,杨雪东摸索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他发现后山的野枣能补充体力,就带着几个孩子去采摘;看到训练服破了,便缠着缝纫班的阿姨学针线活。深夜里,他坐在油灯下,一针一线缝补军装,困得直点头,却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活计。

    训练营里的士兵们,都把杨雪东当成了自家弟弟。有人教他打绳结,说战场上这是救命的本事;有人给他讲前线的故事,虽然血腥,却也让他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有个老兵甚至偷偷刻了把木枪送他,枪托上歪歪扭扭刻着“保家卫国“四个字。

    日子一天天过去,杨雪东的竹篓里装的东西越来越多:草药、绷带、针线包,还有他用石板记的“伤员名单“。名单上密密麻麻写着士兵们的伤情和喜好——张大哥胃不好,要少吃辣;李叔的腿伤怕凉,得用艾草泡脚......

    深秋的雨说来就来。那天,杨雪东冒雨去采草药,山路湿滑,他摔了好几跤,膝盖和手肘都擦破了皮。但当他浑身湿透地回到营地,把晾干的草药交给卫生员时,脸上却带着骄傲的笑容。

    “这孩子,比我们当兵的还能吃苦。“老兵们常常这样说。他们不知道,在杨雪东心里,有个简单而坚定的念头:哥哥在训练新兵,他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只要能让这些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们少受点苦,他做什么都愿意。

    一天夜里,杨雪东被一阵压抑的哭声惊醒。他悄悄爬起来,发现是白天训练时受伤的新兵在抹眼泪。那人以为四下无人,对着家书哽咽:“娘,儿子怕是回不去了......“杨雪东蹑手蹑脚地靠近,把自己珍藏的半块红糖塞进对方手里:“大哥,等打完仗,我陪你一起回家。“

    月光透过帐篷缝隙洒进来,照亮少年认真的脸庞。那一刻,十二岁的杨雪**然明白,自己不再只是个孩子。在这场残酷的战争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而他的战场,就在这小小的训练营里,在每一碗热饭、每一包草药、每一句安慰中。

    午后暴雨突至,训练却未中断。李彬站在雨幕中,声音盖过雷鸣:“战场上不会挑好天气!现在给我匍匐前进!“新兵们在泥水里翻滚,杨雪峰亲自示范低姿跃进,泥水溅满他的脸,却遮不住眼中的狠劲。

    陈铁匠的儿子陈铁锤在训练中脱颖而出。这个继承了父亲臂力的年轻人,能单手举起装满弹药的木箱。李彬注意到他拼刺时的爆发力,特意将自己的刺刀赠给他:“小子,这把刀杀过七个鬼子,希望你让它染上更多鲜血。“

    夜晚的营地,油灯昏黄。杨雪峰和李彬围坐在地图前,研究最新的征兵数据。“自流井报名的有四百人,但合格的不到一半。“杨雪峰皱眉,“很多人连枪都拿不稳。“李彬翻开一本破旧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南京战场的教训:“让他们练夜间***支,蒙上眼也要在三分钟内完成。“

    这时,帐篷外传来争执声。杨雪东涨红着脸,正和几个老兵理论:“我哥说了,伤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