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五章一座城的抗战史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十五章一座城的抗战史诗 (第1/3页)

    1937年深秋的成都,寒风裹挟着细雨掠过督军府飞檐。一辆黑色轿车碾过青石板路,停在朱漆大门前。身着藏青色中山装的吴玉章扶着车门缓缓起身,灰白鬓角被雨水打湿,手中牛皮公文包的金属扣泛着冷光。他仰头望着门楣上斑驳的“忠勇“匾额,二十年前在此处筹划保路运动的记忆突然翻涌——那时他与刘将军都是热血青年,而今却要在山河破碎时重逢。

    省**刘将军早已在会客厅等候。八角铜火盆噼啪作响,映得两人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刘将军军装上的勋章蒙着层灰,肩章处还残留着淞沪战场的硝烟。“永珊兄,你我都老了。“他声音沙哑,伸手去接吴玉章的伞,却在半空顿住——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与二十年前击掌盟誓时相比,多了数道狰狞的疤痕。

    吴玉章望着窗外雨幕中匆匆而过的伤兵担架,对刘将军说:“我这次代表延安回四川就是和将军商榷抗战之事,第十八集团军已经开赴山西前线,新编第四军也在积极组建中“话音未落,刘将军突然剧烈咳嗽,指缝间渗出的血丝落在青瓷茶盏里,晕染开暗红的涟漪。

    刘将军放下茶盏,瓷底与红木桌面撞出清脆声响,“吴老,您看看这个。“他颤抖着翻开牛皮卷宗,淞沪会战的伤亡统计表上,红笔批注的“全军覆没“字样刺得人眼眶生疼,“26师出征时8000壮士,如今能拄着拐杖回来的不足千人。战士们穿单衣踏草鞋,用汉阳造对抗三八大盖,有的连队整建制填进了战壕......“

    吴玉章的手指深深掐进掌心。统计表上,某行用蓝墨水标注的“五宝镇张思宇部“令他呼吸一滞——那是当年与他并肩发动荣县起义的老战友。记忆突然闪回1911年的秋天,张思宇挥舞着大刀冲在最前面,年轻的面庞上溅满清军的血,却笑得比朝阳还灿烂。

    “还有个消息......“刘将军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从抽屉深处取出染血的牛皮日记,“思宇兄在上海牺牲了。“泛黄纸页间滑落张照片,照片里穿长衫的青年倚着盐井天车,背后是自贡特有的晒盐竹架。吴玉章颤抖着拾起,照片背面张思宇的字迹依然清晰:“待革命功成,当与诸君共饮釜溪春。“

    “10月23日,蕴藻浜阵地。“刘将军哽咽着念起日记残页,“为了消灭日军狙击手,思宇兄突然跃起吸引对方,自己却......“他猛地起身撞翻座椅。

    吴玉章踉跄扶住桌沿,眼前浮现出张思宇最后时刻的画面:那个总爱用竹笛吹奏《梅花三弄》的书生,在枪林弹雨中如离弦之箭般扑向死神。他想起去年在延安收到的信,张思宇在信中写道:“若有战,召必回,誓与日寇决死。“此刻信纸仿佛化作漫天血雨,将1911年荣县城头飘扬的铁血十八星旗染得通红。

    “思宇兄的遗物里,有封写给您的信。“刘将军摸出皱巴巴的信封,火漆印已在战火中融化。吴玉章展开信纸,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永珊兄,当年五宝镇举义时,您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日寇肆虐,弟愿做那扑火的飞蛾......“墨迹在某处晕染开来,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

    会客厅陷入死寂,唯有雨声敲打窗棂。吴玉章将信贴在心口,忽然想起张思宇最爱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年他们在自贡文庙诵读此句时,墙外的盐井天车正吱呀转动,而今那些熟悉的身影,却永远定格在了异乡的土地上。

    “川军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吴玉章攥紧信纸,指节发白,“我回自贡后,定要发动民众......“

    “发动民众?“刘将军苦笑,从卷宗底层抽出张照片——淞沪战场上,川军战士们用麻绳将手榴弹捆在身上,与日军坦克同归于尽。“吴老,您看这些娃娃,他们连件像样的棉衣都没有......“

    雨声渐急,火盆里的炭块突然炸开,迸出的火星照亮墙上的川军布防图。吴玉章望着地图上那些用红笔圈出的沦陷区,想起张思宇日记里最后的字迹:“吾辈虽死,山河必存。“他伸手覆上地图,仿佛要抚平那些破碎的山河,沙哑的声音在空荡的会客厅回响:“我们这代人,是踩着血泊走过来的。如今就算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给子孙后代杀出条活路。“

    刘将军突然立正,抬手行军礼,军帽檐上的雨水顺着脸颊滑落:“请吴老转告延安,川军不退,川人不死!“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跨越二十载光阴,当年保路运动的热血与此刻抗战的决心在此刻交融,化作穿透雨幕的光芒。

    深秋的自贡,夜幕如墨。吴玉章坐在颠簸的汽车里,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闷的声响。望着车窗外熟悉又陌生的街景。离家多年,这座因盐而兴的城市依然弥漫着咸涩的卤香,但街道上多了行色匆匆的百姓,店铺门口张贴着醒目的抗战标语。车窗外,店铺早早卸下门板,偶有零星的煤油灯在街角摇曳,宛如这座城市疲惫的眼睛。寒风裹挟着浓烈的盐卤气息扑面而来,这熟悉的味道此刻却显得格外苦涩——曾经热闹非凡的盐都,如今被战争的阴云压得喘不过气。

    司机老李小心翼翼地问道:“吴先生,要在茶馆歇脚吗?“

    吴玉章摇摇头:“直接去区公所。“他望着窗外紧闭的商铺,想起刘将军展示的那封沾满血迹的家书,心中泛起一阵绞痛。路过一家布庄时,他瞥见门板上用红漆写着“川军必胜“的标语,字迹未干,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刺目。

    车停在自流井区公所门前,吴玉章掀开布帘,踩着湿漉漉的石阶快步走上台阶。区公所的天井里,几株老桂花树正在开花,香气混着空气中的寒意,让他不由得裹紧了身上的灰布长衫。

    “吴先生!“闻讯赶来的区长快步迎上,“您可算回来了!百姓们都盼着听您说说前线的情况。“

    吴玉章点点头,目光扫过天井里堆积的募捐箱,里面零零散散有些铜钱和银元。“安排个地方,我要给大家讲讲。“他声音低沉却有力,“要让每一个自贡人都知道,我们的子弟正在前线流血牺牲。“

    “准备礼堂,明日召开民众大会。“吴玉章解下围巾,“能来多少人,就叫多少人。“

    次日清晨,自流井区公所礼堂外早已人头攒动。天还未亮,就有百姓举着火把从城郊赶来,队伍蜿蜒如一条火龙。礼堂内,长条凳被挤得满满当当,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富商们穿着绸缎长衫,手中攥着账本;盐工们肩上盐霜,草鞋上沾满泥浆;学生们抱着笔记本,眼神中透着焦虑与期待。

    当天下午,自流井大戏院座无虚席。戏台上挂着“抗战到底“的横幅,台下挤着各色人等:头戴瓜皮帽的富商,系着围裙的盐工,背着书包的学生,还有裹着小脚的老太太。吴玉章站在戏台上,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涌起一阵热浪。

    八点整,吴玉章在众人的注视中走上讲台。他身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虽然面容疲惫,眼神却如火炬般明亮。讲台后方,“抗战到底,还我河山“的标语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乡亲们!“吴玉章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礼堂瞬间安静下来,“我刚从成都来,见到了刘将军。他让我告诉大家——我们的川军子弟,正在淞沪、南京的战场上,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寇的枪炮!“

    台下响起一阵骚动。前排的老盐工握紧了手中的烟杆,后排的妇人用帕子捂住了嘴。吴玉章从怀中掏出一叠泛黄的战报,纸张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26师,参战8000余人,战后仅剩600;145师,师长饶国华......还有我们自贡五宝的张思宇……“他的声音突然哽咽,眼前浮现出刘将军展示的那张黑白照片——饶国华将军自尽前,在战壕里写下的绝笔信。

    “他们穿的是单衣,踏的是草鞋,用的是汉阳造!“吴玉章提高声调,“但他们没有后退一步!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是我们的自贡,是我们的四川,是四万万同胞的家园!“

    说到这里,吴玉章的声音哽咽了。他想起与刘将军会面时看到的那些惨烈照片:断壁残垣中,川军战士们穿着单衣薄鞋,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坦克和炮火;有的士兵冻僵在战壕里,手里还紧紧握着步枪。

    台下响起一阵骚动。前排的盐工老王突然站起来:“吴先生,您说我们该咋办?“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吴玉章振臂高呼,“我们自贡是千年盐都,祖辈们能凿穿千米盐井,今天我们就能凿穿日寇的胸膛。

    礼堂里响起压抑的啜泣声。一个穿粗布棉袄的年轻人突然站起来:“吴先生,我弟弟也在川军,他已经三个月没消息了......“话音未落,旁边的老人也跟着哭出声:“我儿子临走时说,不打跑鬼子就不回家......“

    吴玉章的眼眶湿润了。他想起张思宇牺牲的消息,想起那些在战场上倒下的年轻面孔。深吸一口气,他继续说道:“战争是残酷的,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当年,我们的祖辈能在坚硬的岩层中凿出盐井,今天,我们就能凿穿日寇的防线!“

    这时,后排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孙女的搀扶下颤巍巍站起:“吴先生,我家儿子在前线,我能为他做点什么?“她的声音颤抖,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泪水。

    整个礼堂陷入寂静。吴玉章走下讲台,来到老妇人面前,握住她粗糙的手:“大娘,您儿子在前线拼命,我们在后方也要尽一份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哪怕是一针一线,都是对子弟兵的支持!“

    这句话仿佛点燃了***。礼堂里顿时沸腾起来。

    “我捐五十石黄谷!“盐商王老板第一个站起来,“这些粮食,能让战士们多吃几顿饱饭‘’

    话音未落,后排一位头戴毡帽的老者颤巍巍站起:“我捐二十石黄谷!“他的声音在寂静的戏院里格外清晰,“我儿子在川军,他写信说,前线缺粮......“

    我捐五十块大洋!“一位绸缎庄老板跟着站起。

    “我把铺子抵押了,能换多少算多少!“

    捐款声此起彼伏,像潮水般涌来。戏院里,人们开始翻找口袋里的钱,有的摘下身上的玉佩,有的解下金戒指。一位穿着补丁衣服的老太太挤到台前,将一个蓝布包裹郑重地放进募捐箱:“这是我攒了十年的养老钱,给娃娃们***......“

    “我捐店铺!“绸缎庄的老板娘摘下翡翠镯子,“只要能打鬼子,这些身外之物算什么!“

    学生们纷纷掏出零花钱:“这是我们的伙食费,给战士们***!“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拄着拐杖挤到台前,将破碗里的几个铜板倒进募捐箱:“我没别的,这些钱给娃娃们买口水喝......“

    吴玉章看着这一幕,泪水夺眶而出。他想起在延安时,毛**说的那句话:“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此刻,自贡的百姓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分量。

    当天下午,自流井大街上排起了望不到头的长队。盐商们雇来马车,车上装满整箱的银元;伙计们推着独轮车,上面堆满铜钱;妇女们抱着首饰盒,里面是传家的金镯玉佩;就连孩子们也拿着攒下的糖果钱,郑重地放进募捐箱。

    “这是我爷爷留下的金条,捐了!“

    “我把祖宅抵押了,能换多少是多少!

    在一家绸缎庄门口,一位身着旗袍的妇人摘下脖子上的珍珠项链,又取下金戒指,轻轻放进捐款箱:“这是我结婚时的嫁妆,就当给前线的将士们***了。“她的动作轻柔,眼神却无比坚定。

    消息迅速传遍全城。富荣东西两场的盐商们在王爷庙召开紧急会议,当场认捐二十万大洋;盐工们自发组织“献金队“,将一天的工钱全部捐出;妇女们成立“缝衣队“,连夜赶制棉衣棉鞋;学生们走上街头,用快板、话剧宣传抗战。

    夜幕降临,区公所的募捐处依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们忙着清点捐款,算盘珠子拨得飞快。墙角堆满了粮食、衣物和各种物资,募捐箱换了一个又一个,还是装不下源源不断涌来的捐款。

    吴玉章站在窗前,望着灯火通明的街道,耳边回响着此起彼伏的捐款声。这座因盐而生的城市,此刻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最壮丽的抗战诗篇。他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有这样的人民,中国不会亡,抗战必将胜利!

    接下来的日子里,吴玉章马不停蹄地奔走在自贡的大街小巷。他去盐场,站在高高的天车下,对着忙碌的盐工们演讲;他进学堂,给孩子们讲述抗战故事;他甚至走进茶馆,在说书声中向茶客们宣传募捐。

    在张家沱盐场,上千名盐工聚集在晒盐坝上。吴玉章站在盐堆旁,身后是高耸的井架和忙碌的盐灶。“兄弟们!“他的声音混着盐卤的气息,“我们的双手能熬出白花花的盐,就能造出打鬼子的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