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蓄势待发 (第2/3页)
杯砸在地上,怒目圆睁,大声吼道:“这些人居然还敢回去!给我密切盯着,他们肯定在谋划什么!”当下,他便调派了三支小股部队,每支约二十人,分别从三个不同方向朝着五宝周边进发。
这些政府军士兵身着灰绿色军装,背着长枪,神色警惕地穿梭在山林与小道间。队伍中,一个年轻的士兵小张,手紧紧握着枪托,额头上满是汗珠,他小声对身旁的老兵老赵说:“赵哥,咱们真要和那些游击队对上吗?听说他们可不好惹。”老赵瞪了他一眼,低声呵斥:“别废话,服从命令!不过……小心点总没错。”
到达五宝周边后,政府军士兵们开始四处打探消息。他们混入集市,佯装成普通百姓,向摊贩和路人打听游击队的动静;又在村子周边的山林里设下暗哨,观察是否有异常活动。有一次,一支政府军小分队悄悄摸到了五宝村后的一座小山丘上,打算在这里建立一个临时观察点。他们刚架好望远镜,就看见村子里有几个壮实的汉子扛着锄头走向田地,一边走还一边大声说着农事。
“看,这些人哪像什么游击队,就是普通的庄稼汉嘛。”一个士兵忍不住说道。
“别放松警惕,继续盯着。”带队的小队长皱着眉头,一脸严肃。
日子一天天过去,政府军看到的始终是这样一幅平静的画面:陈云飞的队伍里,有的人在田间辛勤劳作,弯腰插秧、挥锄耕地;有的人在河边清洗衣物,嬉笑打闹;还有的人在村子里帮着修缮房屋,忙得不亦乐乎。夜晚,村子里灯火渐次熄灭,一片静谧,丝毫没有任何军事行动的迹象。
与此同时,川军内部的局势却愈发紧张起来。“速成系”和“保定系”,为了争夺川内的地盘和资源,矛盾日益尖锐。双方都在积极扩充兵力,调兵遣将,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各个城镇和要道上,川军的部队频繁调动,尘土飞扬。军工厂里,日夜不停地生产着枪支弹药,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军的高层也开始犯难了。一方面,他们担心陈云飞的游击队死灰复燃;另一方面,川军内部的争斗已经牵扯了他们太多的精力。如果此时再对游击队穷追猛打,不仅可能会陷入一场持久战,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在川军内部争斗中的立场。
一次军事会议上,一位参谋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川军那边局势紧张,咱们要是还把精力放在围剿游击队上,万一在川军的争斗中失了先机,那可就麻烦了。而且,这陈云飞的队伍看起来确实没什么动静,说不定真的已经放弃抵抗,安心当老百姓了。而且,他们以前本来就是民团,是政府允许存在的。都是袍哥兄弟,现在也对我们构不成威胁了,是不是没有必要再把他们当敌人了。”
李团长坐在首位,眉头紧锁,沉思良久后,终于长叹一口气,说道:“也罢,先把部队撤回来吧,密切关注川军的动向。不过,还是要留一些眼线在五宝周边,以防万一。”
就这样,李团长的政府军逐渐放松了对陈云飞游击队的警惕,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川军内部的争斗之中。而陈云飞和他的队员们,也暂时迎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光,得以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暗中积蓄力量。
当陈云飞的游击队在五宝镇扎根时,川南大地正上演着一场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泸州城的议事厅里,雕花檀木长桌上摆着的茶盏已换了三巡,双方的代表隔着袅袅茶香对视,身后站着的护卫腰间的驳壳枪泛着冷光。
的“都是拜过码头的袍哥兄弟,何必把场面闹得太难看?“速成系麾下的参谋长李敬熙将茶碗重重一放,青瓷碗底与桌面相撞发出脆响,“去年在自流井盐场,咱们还喝过血酒,难道这就忘了?“对面保定系的副官王仲甫嗤笑一声,伸手转动着大拇指上的翡翠扳指:“敬熙兄这话就见外了,川中地盘就这么大,总不能让兄弟们都喝西北风吧?“
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爽朗的大笑,七十二师师长樊哈儿晃着圆滚滚的身子跨进门槛,狐皮大氅扫过门框上的铜钉。“我说你们两个,吵得比婆娘骂街还难听!“他一屁股坐在主位,肥厚的手掌同时按住两人肩膀,“袍哥人家,义字当先!咱们再怎么争,拜的都是关二爷,喊的都是叔侄兄弟,当真要学那外人骨肉相残?“
议事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墙上的自鸣钟滴答作响。樊哈儿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刚出锅的黄粑,甜香混着艾草味在屋内散开。“来,尝尝泸州老字号的手艺。“他掰下一块递给李敬熙,又丢给王仲甫,“咱们定个规矩——农忙时节,谁家要是敢动刀兵,就是和全川的袍哥过不去;红白喜事期间开战,死后连祠堂都进不了!“
这个提议得到了微妙的共识。次日,成都的《新四川报》头版刊登了整版声明,标题《川军各部约法三章》的油墨未干,便在茶馆酒肆间传阅开来。卖报的孩童扯着嗓子喊道:“瞧一瞧看一看!打仗要登报,输了不追杀,这世道新鲜事儿咯!“
在宜宾的一处练兵场,两支对峙的川军队伍中间竟摆起了麻将桌。连长们叼着叶子烟,边摸牌边讨价还价:“张麻子,你占了我的防区三天,说好了今天午时三刻就撤!““刘矮子,再让我守半炷香,等兄弟们喝完这坛酒就走!“士兵们在一旁围观,有的还押起了赌注,吆喝声惊飞了树梢的乌鸦。
更离奇的是自贡盐场附近的交锋。双方约定在清晨卯时开打,头天夜里,两边的伙夫竟凑在一起包饺子。“王师傅,你这馅调得太淡了!““李老哥,借点花椒面儿?“天蒙蒙亮时,枪炮声准时响起,但都刻意避开了民居和盐井。两个钟头一到,号兵同时吹响停战号,硝烟中甚至飘来川剧《空城计》的唱腔——不知哪个当官的用留声机放起了唱片。
战败的队伍撤退时,胜方还会派医官随行救治伤员。在富顺县,保定系部输给速成系部后,刘长官亲自带着礼物登门看望败将的老母。老太太抹着眼泪说:“都是川娃子,打啥子仗哟!“刘长官握着老人的手连连称是,转头便吩咐副官:“给我奶奶送二十担白米,再派个厨子过来。“
这些看似荒诞的规矩,却在乱世中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当陈云飞的游击队在田间插秧时,远处山头偶尔传来的零星枪响,反倒成了春耕时节奇特的伴奏。五宝镇的老人们坐在屋檐下晒太阳,咂着旱烟袋说:“只要袍哥的义气还在,总比那些外来的军阀强。“
泸州城的晨雾还未散尽,茶馆里的竹椅已坐得满满当当。头戴瓜皮帽的老掌柜用铜壶往茶碗里斟着三花,听着桌旁几个老兵摆龙门阵。“上个月刘军长和邓师长约架,愣是等到稻子收完才动手!“络腮胡汉子拍着桌子大笑,“双方还提前三天在《新川报》上登了战书,连时辰都写得明明白白!“
这便是川军混战里独有的江湖规矩。每逢春播秋收,田间地头的农人总能看见荷枪实弹的队伍从田埂边绕行。去年小满时节,两支争夺内江糖厂的部队在资中相遇,指挥官隔着百米喊话:“王麻子!等老子把地里的高粱收完,下月十五准时奉陪!““要得!输了的请全师吃麻辣兔头!“就这样,枪声愣是憋到秋收后才响,倒是让当地百姓看了场“先收庄稼再打仗“的奇景。
红白喜事更是碰不得的忌讳。宜宾城有名的盐商嫁女,迎亲队伍敲锣打鼓路过防区交界处,原本对峙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