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木大战(十一) (第3/3页)
兵营(辖2个炮兵连,各装备2辆‘卡尔’600毫米自行追击炮)和‘重型古斯塔夫’(德军内部称呼为大多拉)800毫米火炮给他。
(在这里作者为了小说需要,提前了‘多拉’800毫米火炮投入实战的时间,此炮是在1935年,希特勒命令军方研制口径在700~1000毫米的超级巨炮。初始目的是用于攻击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的防御工事。德国陆军兵工局把这一重任交给了曾设计制造过‘大贝尔塔’和‘巴黎大炮’的克虏伯兵工厂。双方签订合同,于1940年交货。克虏伯兵工厂虽然有研制巨型大炮的经验,但对于研制口径如此之大的巨型大炮,也感到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该工厂的设计师穆拉和保兹尤主持了火炮的设计工作。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超级巨炮尚未设计完毕。1940年5月,德军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之后,主力从比利时、卢森堡南部越过阿登山脉,从北面绕过法国重兵把守的马奇诺防线。6月14日,德军在洛林和阿尔萨斯的接合部两面夹击,一举突破了马奇诺防线。此时超级巨炮尚在制造之,1941年克虏伯工厂才完成炮身的发射试验。到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800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
同年3月日,‘大多拉’火炮进行实弹射击试验。希特勒在陆军元帅凯德尔、装甲兵司令古德里安、军工部长施佩尔的陪同下,亲自来到戒备森严的鲁根沃尔靶场,观看并鉴定射击效果。午12时20分,‘大多拉’火炮发射了一发混凝土破坏弹,弹丸实测重量为7.086吨,火炮射角65度,射程达26.09千米。40分钟后,火炮又以射角45度发射了一发重4.759吨的榴弹,射程达47.22千米。对火炮颇为熟悉的希特勒对‘大多拉’火炮的性能非常满意。
‘大多拉’火炮由身管、摇架、上炮架、下炮架、炮耳轴、反后坐装置、炮闩和输弹机等组成。整根身管由两段组成,即带身管套的前身管与后身管。安装时,先将后身管插人身管套与前身管相连,再用硕大的连接螺母将它们固定。每个炮管发射100发,就得吊换新炮管,不然就会炸膛。换一次炮管也得1天的时间,且炮管的造价很昂贵。操作火炮可通过电力和液压机构来完成。即由电力机构赋予火炮高低射界十10~+65度,用卷扬机吊装炮弹,输弹与闭锁则由液压机构来实现。自动化程度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显得非常高。
‘大多拉’除了身管长度(32.48米)和射程(40多千米)不如‘巴黎大炮-之外,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全炮约长米、宽7米、高.6米,有4层楼那么高,重1350吨,几乎是’巴黎大炮‘的两倍,它的块头之大,宛如一艘军舰;炮弹也大得惊人,有7米长,竖起来比两层楼还高,其榴弹丸重4吨。内装大量炸药,破坏力巨大,射程可达47千米;另一种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弹丸则重达7吨,内装200公斤炸药。据说它的威力足以击穿3千米处厚度为0.85米的混凝土墙。
“块头大”既是’大多拉‘的优势,也是它的缺陷。与’巴黎大炮‘一样,由于块头太大,运输、操作、保障都极为不便。就运输而言,首先要把下炮架、身管、炮闩等部件卸下来,再分别装车。为了装运这门炮,德国又同时研制了大功率军用火车。1941年10月,克虏伯兵工厂制成了两台功率为1050马力、时速达60千米的d311型机车。运炮车与两层楼的楼房相当。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0节列车。由于炮宽7米,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采用特设的轨道。到达发射阵地后,还需借助巨大的吊车将各部件安装在炮架上。仅安装好这座巨炮就需1500人至少整整忙上3个星期。
‘大多拉’作为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王牌,由一名陆军少将担任总指挥。射击时则由一名上校具体指挥。直接操作大炮的士兵多达1400多名,加上两个担任防空任务的高炮团、警卫人员、维修保养人员,共需4000多人。动用这座大炮需经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上将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