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土耳其的屈服(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土耳其的屈服(下) (第2/3页)

道。

    自从十八世纪俄罗斯崛起成为一个强国以来,关于爱琴海和黑海之间水路的控制权问题,一直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为把巴尔干半岛与东联接起来而建造的巴格达铁路,曾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基马尔革命以来土耳其所经历过的一党制政府,其独裁程度并不比过去奥斯曼帝国差多少,不过这个政府成功地唤起并集了占这个国家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强烈民族感和纪律性。但阿塔图克的人民共和党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还是消极的承认,是很难讲的。主要的情况是,它毫不含糊是土耳其人的,撵走了外来入侵者,并使国内的少数外国商业巨头在政治上俯首帖耳。

    虽然土耳其军队还无法应付一场机械化战争,但是在捍卫国土顽强抗敌方面却早已闻名,再加土耳其国内的交通线漫长,质量又差。这些情况加在一起将使任何一个交战国在发动入侵土耳其以前都会趑趄不前,要先考虑能否使用外交手段来至少达到一部分目的,或能否通过一种更间接的渠道来达到其他部分目的。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它对强权政治极不信任,虽然他们准备以结盟的方式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他们还是煞费苦心地为自己保留了某种例外条款,以防万一今后出现因缔约而必须承担的义务同国家利益相抵触的事情。)

    (在1939年冬天至1940年期间,土耳其政府首先关心的是试图加强巴尔干协约。在协约国年度会议上(1940年2月2―4日),萨拉若卢提议四个成员国的总参谋部应准备一个共同防务计划;但或许由于南斯拉夫的暧昧态度,此事毫无进展。

    此外土耳其和意大利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些改善,土耳其政府急欲避免卷入英、法计划对巴尔干半岛及对俄罗斯的高加索油田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土耳其参谋长就这方面问题向在1940年2月和3月前来参加英、法、土谈判的英国地海总司令表达了他的意见,即土耳其主要关心的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立,并决心无论如何不受别国的‘管束和指挥’。

    5月,德国的进攻突破盟国防线以后,土耳其首相于6月2日就对外政策发表了一项重要声明,但该声明只字不提同英、法的条约问题。

    两天后,一年前被称为‘著名反意大利’的《黎明报》发表了一篇社论说,假如交战国意大利把它的战斗行动限制在法国边境,那么,巴尔干地区和东地海(土耳其的“安全区”)则仍可能保持立。只是在意大利对西欧盟国宣战后的第三天,土耳其报刊才开始对此客观而不作表态地加以评论。

    6月13日,英、法大使按照约十天前接到的指示开始行事,他们拜访了萨拉若卢,要求他至少与意大利断交,给予盟国陆、海军以各种便利,并关闭海峡,禁止轴心国船只通行。但是,土耳其外交部长因已接到来自土耳其驻巴黎大使的情报(就在当天巴黎被宣布为开放城市),或许比英、法的来访者更清楚地掌握了这一时期在西方战场发生的灾难程度。

    由于英、法两国政府实在无力供给土耳其以既能满足其需要又能符合其愿望的足够的军事装备,而目前土耳其若严格履行它对英、法承担的条约义务,那就将使它自己遭受轴心国经巴尔干进犯的风险。

    依据1929年签署的土苏友好条约,土耳其政府不经苏联同意就不得与第三国达成政治协议,因此,他们就其采取的这一立场向俄国人征求意见;但是莫洛托夫的答复是那样‘否定的和实在咄咄逼人的’。

    以致土耳其人决定以1939年10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