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舰队出动 (第2/3页)
看起来还象那么回事的共同谈话新闻结束。
莫洛托夫回到了住所,在里面焦急等待他的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询问了他和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的会谈具体情况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通过这次会谈,双方都摸清了对方的底细。华西列夫斯基知道,苏德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不过由于在此之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斯大林一直相信德国在拿下英国之前是不会对苏联动手的,这里面一部分的原因是来自于他斯大林本人看过希特勒所写的书,希特勒在书对俾斯麦避免两线作战的教诲极为推崇,他认为,德国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陷于两线作战境地。希特勒在书对德国领导人的失误长吁短叹,这在斯大林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德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它无疑会避免重蹈覆辙。对此,斯大林深信不疑。
另外在1939年8月,当希特勒抛弃他一贯的**立场,急不可耐地与苏联接触时,斯大林试探性的提出了一个漫天性质的要价,他认为德国一定会和他讨价还价。没料到希特勒很爽快的在1939年8月23日满足了他的要求。苏联与德国瓜分了波兰,波罗的海三个小国也成了苏联的努力范围。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斯大林的判断:希特勒不会两线作战,在彻底拿下英国之前,莫斯科将高枕无忧。他顽固的认为:如果没有征服英国,希特勒是不会进攻苏联从而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境地的。并在此后的一次讲话指出,德军之所以在西线获胜,首先在于它避免了两线作战。如果西线战事没有结束就匆忙进攻苏联,那无异于自杀。他认为对英战事将在1940年底开始,约需半年时间,然后才能折向东进。这样,苏联起码在1942年前不会卷入战争。这种观念在他心目是如此坚定,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再也无法改变。
斯大林不仅对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时间判断失误,对希特勒发起进攻的方式,也陷入一厢情愿的假设。他认为,如果德国要侵略苏联,那么,德军对苏联的进攻将首先从边境挑衅开始,然后才会大规模地入侵。只要不给德军以发动进攻的口实,战争或许就打不起来,起码还可以再拖一段时间。于是,他竭力满足德国的要求。德国所需要的原材料,苏联竭力满足;报纸上连篇累续地歌颂德军战绩,大唱德苏友谊。在西欧战役和希腊战役结束后,为了抚慰希特勒,莫斯科甚至驱逐了比利时、挪威和南斯拉夫三国的外交使团,理由也很简单,这些国家现在都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它们的合法政府已经不复存在,再让这些国家的使节留在苏联,那不是有意与德国为难嘛!因此,斯大体干脆将他们驱逐了事。至于说苏联与南斯拉夫政府之间的友好条约,那就顾不得了。
虽然在此前德国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也引起了斯大林的一些怀疑,但是这些怀疑被他的情报人员根据他的口味进行修饰的情报给消灭的差不多了。所以虽然命令总参谋部制定了那个计划,但也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备用计划来看待。
由于以上原因,莫洛托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虽然在德国嗅到了一股危险的气氛,但是他们也不敢去捋斯大林的胡。他们在发回国内的电报上违心的说斯大林对希特勒不会在近期进攻苏联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周天雷开始制定德国海军的下一个大的作战计划和方针策略的时候,德国空降兵司令施图登特将军也在制定一个他准备让空降兵大出异彩的计划。
在西欧战役里,德国的空降部队除了在挪威地区外有一次比较大规模的空降外,在荷兰和比利时的空降的规模都比较小,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