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的作战计划 (第3/3页)
不提,但开战的消息肯定瞒不过国内那些无孔不入的新闻媒介。这些人将美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和德国海军开战的消息往报纸上一捅。现在美国和德国并未处在战争状态。如果胜利了还好一点,如果失败,连罗斯福的职务都很有可能被国会山的那些人给弹劾掉,还更不提自己了。所以他们是使用部队换防的名义,并且要英国方面为此付出一些代价,将埃及的一些城市向美国人开放,允许美国人在那里建立军事基地。
不过为了麻痹德军,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英美军方确定美国在埃及登陆的军队制服采用英军制服,武器还是使用美制制式武器,反正英军里面现在也有很多部队在使用美**援的武器。不怕德国间谍看出什么异常。
巴顿在知道自己最后获得了这支美国自一战以后最大的一次海外陆军部署行动的指挥权后感到十分惬意,并且有点自得。这是他自1918年以来,他第二次真正参加战争,他又可以重温他的英雄梦了。不过上苍一向喜欢在事情要成的时候给人一点小麻烦。巴顿也遇到了。
负责对巴顿指挥的陆军特遣部队护航的海军指挥官是海军少将亨利.休伊特,他对该行动怀
有深深的疑虑。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组织的最大一次海外远征,几万名官兵将由36艘运输舰、货船和油船装运。在40多艘美**舰的护航下从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出发,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抵达埃及的苏伊士城。因此,休伊特对这项任务感到畏难是不足为奇的。他不仅要对这次军事行动负责,还要考虑他的舰队和登陆部队的安全问题。而巴顿则一贯蔑视困难,并低估了海军为完成支援任务所面临的问题。而且,两个人的作风、秉性也相去甚远。巴顿不拘小节,粗暴无礼,动不动就想发火;而休伊特则温尔雅,举止端庄,一副儒将风采。所以,巴顿与休伊特之间的第一次会晤,以讨论两大军种合作开始,最后以激烈的争吵结束。
巴顿一开始就对休伊特的绅士派头十分反感,甚至表现出深深的嫉妒和敌意。休伊特手下的参谋人员不断插话,喋喋不休地大讲远征的不利因素,更增添了他的怒气,他认为这简直是失败主义的说教。很快巴顿便失去了控制,心的怒火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发出来,用各种尖
刻恶毒的语言劈头盖脸地大骂一通,弄得休伊特及其部下们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休伊特被彻底激怒了,他直接找到海军上将金,要求陆军撤换巴顿,否则就退出这次行动。金上将非常同情休伊特的遭遇,便向马歇尔将军作了汇报,正式要求把巴顿调离特遣部队。在他看来,似乎只有牺牲巴顿才能挽救“火炬”计划。但马歇尔坚持要依靠巴顿,当然,他也离不开休伊特。于是他亲自出面对休伊特做解释工作,并告诉他如何对付巴顿的坏毛病。他说,应该把巴顿的脾气当作战争职业病来看待,并担保:巴顿的脾气不仅不会危害军事行动,反而“会有助于战役的胜利,无论如何,对‘火炬’战役来说,巴顿是不可缺少的人物”。经过这次冲突,巴顿与休伊特之间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产生了一种真挚的友谊两人以诚相见,相互关照,工作配合默契,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正是巴顿勇敢无畏、大刀阔斧的作风,配之以休伊特的精确判断和细心筹划,才使后来的远航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这真是不打不相识。
根据美国陆军部最后确立的方案,巴顿受领的任务是:‘在苏伊士城登陆后,部队快速机动至亚历山大港、塞德港及其附近的飞机场,建立和保持这两个地方的防线,防止德军海军陆战队对这两个港口的突袭,并保持亚历山大港、塞德港之间的通讯联络,建立足以对企图对埃及后方登陆或空降的德军进行地面和空打击的力量。配合英军最后击败北非的德**队。’
他根据这个总纲,在和海军的任务协调结束后,巴顿开始筹划起登陆计划的细节及以后一段时间的作战问题,他全神贯注地思考战术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他还要克服由于情报资料严重不足和上级意图时常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困难,找到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