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第一嘴替,太庙之姿 (第2/3页)
下。”
当沈义伦念到这一句时,帐内的大部分不知这事的大臣脸上都露出惊异之色。
众臣都知道赵德秀随军出征一事,可自赵匡胤来到高平城外后,几次议事中都未见到赵德秀的踪影。
那时许多大臣还以为,赵匡胤是将赵德秀留在了洛阳。
众人心知肚明,赵德秀随军是为了立功。
而以赵德秀的身份,哪怕赵匡胤愿意舍得,赵德秀自身也很可能不愿亲上战场。
在这点原因下,赵匡胤将他留在洛阳,蹭一蹭“拱卫西京”的功勋就是最好安排。
以上是先前绝大部分臣子的内心想法。
正因如此,当他们听到与内心猜测截然相反的事实后,脸上才会不受控制的浮现惊异之色。
特别是随着石守信的一番感慨在帐内传开后: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一想起李白写的这两句描绘太行山道险恶无比的诗,臣就为郡侯的胆气钦佩不已。
何人不惜命?更何况郡侯是千乘之尊。
然郡侯却愿意为了国家奋不顾身,这是国家之幸呀!”
当武人念起诗句时,就代表着事情变得不简单了起来。
帐内众臣认真琢磨着李白的诗句。
诗仙的文笔,足以让帐内文臣脑中立体浮现出太行山道的险峻。
至于武臣更不必说。
有不少武臣都曾走过类似的山道,他们心中对太行山道的险峻程度,心中有着更直观的体会。
体会越多,帐内众臣就会对赵德秀的胆气愈发敬佩。
军报内呈现的事实,配上石守信那恰到好处的感慨,让赵德秀“富有胆气,一心为国”的形象,在帐内众臣心中悄然立了起来。
敬佩赵德秀之余,沈义伦亦深深看了石守信一眼。
这人有太庙之姿!
借着石守信烘托起来的气氛,沈义伦把握时机继续念道:
“叛军恃壶关雄险,不修城防,城防多破损之处。
臣登高观敌,又见其旌旗杂乱,军纪不整。当夜乃令上千控鹤为先登,于夜色下奇袭壶关。
控鹤军如黑潮奔涌,奋勇之声响震太行。
臣麾下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