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全员建设 (第2/3页)
50年代在威尔克斯地建的那座考察站,现在都已经被埋在雪下面了,我们长城站可不能重蹈他们的覆辙。”
老余侃侃而谈,赵阳奋笔疾书,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是不站在南极的土地上就不可能学到的经验。
比起还在打地基的主体建筑工地,站区里还有一项施工已经临近尾声,当赵阳赶到的时候,动力班的班长蔡文已经在给柴油发电机安装最后的低温启动装置。
如果把长城站比喻成人类的身体,供电系统就是最重要的“心脏”。
为了在常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下的南极保证365*24小时的照明、取暖和其他用电需求,发电站是所有设施中最早开始建设和完工的。
郭坤抽调了15名队员,加上“J121”船支援来的海军突击队,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完成了平整土地、打地基、搭建木板房并加固的工作。
木板房由北京木材厂生产,所有板材都经过防火处理,房子的四个角落安装了加固的钢索。
“哎哟,赵阳来啦,快快,待会我们正好要准备启动发电机,你给拍好好两张照片,一定要把我和老蔡拍得特别神气那种。”
拉住赵阳的队员叫李晨,他是兰州电源车辆所的工程师,主要负责发电站控制机柜的安装,属于低调的实力派。
“是啊,赵阳,我们还等着回国的时候拿着照片去找厂长申请先进职工呢,你赶紧给指导个造型。”
起哄的队员也姓李,同为车辆所的技术工人,此时他正蹲在地上给电源线路做最后的检查。
“那还不简单,保证给你们三拍张能吹一辈子的照片出来。”
赵阳欣然应允,找好拍摄角度,画面里蔡文站在控制面板前,随着红色圆形按钮被按下,中国自己研发的柴油发电机在南极洲的大地上第一次发出了“轰鸣”。
电流顺着线路迅速传导,这一刻,属于长城站的“心脏”跳动起来了。
屋外爆发出一声声欢呼,赵阳赶紧冲到考察队的临时生活区,那里是整齐排列的一顶顶帐篷。
除了在修建码头时就搭好的三平米和七平米充气塑料小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