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九章 深山葬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十九章 深山葬礼 (第3/3页)

人来帮他送终。”

    这是一位村民通过林霞翻译告诉老沈的话,基本也代表了村子里对这件事的态度,大家不懂什么南极考察的重要性,只知道老人辛劳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孙子拉扯长大,结果走的时候还是孤独一人。

    老沈很想为战士辩解,但话到了嘴边又怎么都说不出来。

    远赴南极建立科考站,是能深远影响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极地格局的大计。

    但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里,村民们只知道老人有一位“不孝孙”。

    与谁说,说什么,在此时此刻哀伤的呢喃怂唱声下好像都变得没有意义了。

    吊唁仪式结束后,老沈决定在村里借住一晚,为了参加第二天的火葬。

    不管心情有多复杂,至少他想当着阿乌伟古老先生面,说一说他的孙子有多么勇敢。

    清晨,村民们将遗体从灵堂抬出,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担架上。

    担架由两根长木杆和竹篾编织的床面组成,上面铺有毛毯或羊皮。

    在将遗体抬上火葬场的过程中,由毕摩走在队伍最前方,手持法器,边诵经边撒五谷杂粮,为逝者开路,驱赶沿途的邪灵。

    火葬场其实就是一块空地,中央是火塘,遗体被摆在上面,必须头部朝向北方,那是彝族文化中先祖居住的方向。

    毕摩再次诵经,祈求祖先接纳逝者的灵魂。

    随后,由村中长辈举起火把,将火塘中的木柴点燃,火势迅速蔓延,将遗体完全吞噬。

    火葬场哭声一片,还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在不断祈祷。

    遗体化作灰烬,在毕摩的指导下几个年轻后生用松枝或木棍将骨灰收拢,装入陶罐,上面再覆盖一块红布,象征吉祥。

    所有的仪式环节完成,长长的队伍再次起程,他们翻过高山,来到了村里的墓地,这里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一块上佳的风水宝地。

    将陶罐下葬,毕摩最后咏唱经文,之后的几天里他还会用削成人形的小松树做成灵位,摆放在阿乌伟古老先生的家里。

    老沈最后在灵位前上了一炷香才告别了小村,他知道等那位海军战士回家,熟悉的爷爷恐怕是见不到了,只留下空屋灵位和无穷无尽的思念。

    “沈记者,我知道阿乌伟古老先生的孙子是在为国家做一件大事,他是真正的英雄。”

    坐上返程的小巴前,林霞特地给老沈送了一个中国结,那是她支教的那些学生亲手做的。

    大山的风和阳光给这个汉族的姑娘染上了绯红的肤色,那笑容比最清洌的山泉还要甜。

    “你们都是英雄。”

    老沈喃喃自语,身后的青山渐渐倒退,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却化作了嘹亮的呐喊,越发响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