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深山葬礼 (第2/3页)
纪,戴着一副书生气很重的眼镜,矮矮的个子,双手背在身后。
“你是……”
按照惯例,来采访之前联系好了主沟村的村委会,原本想着来对接的应该和之前那样是位有些年纪的当地人,结果突然来了个“女学生”,让老沈一时间有些吃不准。
“我叫林霞,是基觉乡小学的老师,听说您要来村里采访,所以领导把我派过来给你当向导和翻译。”
一番交谈之下,老沈才知道了林霞的身份,她是广州人,师范中专毕业后没有接受分配,主动申请来边远地区支教,如今在乡里的小学工作,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
乡政府的同志得知有新华社的记者要下到村里采访,担心语言不通,所以特地抽调了身为汉族的林霞提前来主沟村接待。
“太好了,我还担心听不懂方言呢,有你在就不怕了。”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次方言和土语更多,此行之前老沈就担心沟通问题,甚至做好了全程肢体交流的准备,但林霞的出现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让他对采访又多了几分信心。
“沈记者,这次恐怕您要白跑一趟了,因为阿乌伟古老先生两天前去世了。”
林霞的话宛若平地惊雷,老沈直接愣在原地,他想过很多种采访失败的理由,但唯独没有天人永隔这一条。
“老先生在村里德高望重,所以大家都自发来参加送葬仪式,你现在看到的报丧,由毕摩(彝族祭祀)主持,大家身着素色衣物,手持火把,一起前往逝者的亲友家中。”
“待会等到了地方,会先把火把熄灭,然后告知亲友逝者往生的消息以及正式火葬的时间和地点。”
“亲友的消息后,一般要准备上好的酒、肉还有干粮等前往逝者家中吊唁,这里面还有很多习俗我一时间讲不完。”
林霞在彝族聚集区工作多年,对各种风俗习惯不说了如指掌,至少已经熟门熟路,稍加解释就给老沈讲明白了今天的情况。
“我本来就是为了来看阿乌伟古老先生的,既然遇上了就没有拍拍屁股走的道理,林老师你可否帮我问一下,看看能不能让我也一起参加葬礼。”
中国太大,每一个民族,每一方土地甚至每一座大山里都会有不同的礼仪习俗,所以虽然老沈非常想要代替“J121”船上的那位海军战士送他爷爷最后一程,但依然需要得到当地百姓尤其是毕摩的首肯。
经过林霞的协调沟通,最终村里同意了老沈加入吊唁队伍的请求,直到这时他才知道阿乌伟古老先生除了那名战士外就再无其他亲人。
“老先生的家人都在饥荒时代去世了,只留下这个么一个孙子,可惜到最后也没个至亲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