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站址标准 (第2/3页)
下午雨可能就会停,我们随时做好准备就行。”
领头的郭坤兴许是听到了赵阳和严奇的对话,扭头就把气象班刚传来的消息说了出来,一下子让在场的队员们个个群情激奋,嚷嚷着计划多跑几个点位,争取早日把站址确定下来。
卞林的天气预测分毫不差,果然才刚过中午,风雨便消失无踪,飞机平台上的“海豚号”直升机已经等候已久,赵阳他们一行人鱼贯而入,即刻升到了空中,朝着群岛飞去。
“郭老师,这几条站址选择的标准我有些不明白。”
趁着飞机还没到预设的考察地点,赵阳这个好奇宝宝又按捺不住话匣,拿着人手一份的“站址勘察要点”开始向郭坤请教。
“为什么考察站一定要建在裸露的地面上啊?南极洲到处被冰雪覆盖,按照这条标准岂不是大部分区域都不能选?”
郭坤向来对虚心好学的队员提问来者不拒。
他从事了那么多年的极地工作,也很想培养一些好的苗子,而赵阳虽然是新华社的记者,但那股子钻研的狠劲让郭坤也是非常欣赏。
“因为如果把考察站建在冰盖上,随着地质移动,建筑就会跟着冰盖一起跑,一天两天或许没什么,但时间久了就会偏离预定的建站地点。”
“比如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建在2800米厚的冰盖上,有研究表明等到20年后,它就会和现在的位置相差超过200米。”
“还有建站的选址最好是集中在沿岸地带,海滩要平坦,夏季的时候陆缘冰能够解冻散开,这样有利于运输小艇抢滩和靠岸,方便与大船之间的运输,降低成本和难度。”
郭坤讲得细致,不光是赵阳听得入迷,就连其他队员也是连连点头。
“日本南极昭和考察站就建在一座小岛上,沿岸的陆缘冰很宽很厚,哪怕到了夏季也无法完全解冻,所以他们的破冰船‘白赖’号只能在距离考察站50公里远的地方锚泊,再靠雪上履带车把物资运过去,麻烦不说,风险还大。”
严奇适时的补充,他之前来过两次南极,访问参观过好几个其他国家的考察站,而这些站点的劣势弊端都成为了中国考察队得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还有一条标准是我特地加上去的,就是考察站的站区附近要有淡水资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