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四章 英雄家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十四章 英雄家属 (第3/3页)



    谈话后的第三天,老沈作为主撰稿者的系列报道——《长城站的幕后英雄们》就通过了申报流程,暂定将在1985年1月的《参考消息》上登载第一篇报道。

    时间紧,任务重,老沈即刻登上了前往采访第一位考察队队员家属的路途。

    那是一位身在巫峡深处的建筑工作者,他所参加的水利工程项目也是国家绝密,老沈拿着记者证通过了层层关卡才总算见到了这位四十多岁的巴蜀汉子。

    “哈哈,俺在山里建大坝,俺媳妇去南极建考察站,都是造房子,都是为我们国家的子孙后代做贡献,所以没啥好叫苦的,而且和战争年代的革命先烈比起来,我们这点付出又算得了什么?”

    长期的日晒雨淋把男人的皮肤搞得黢黑龟裂,乍一看还以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

    但老沈从那双眼里所感受到的信念却无比强大,他专门给男人拍了张照片,远处的神女峰挺拔俊秀,大宁河蜿蜒流淌,但都及不上笑容里对事业和祖国的热爱。

    没有停留,老沈乘坐火车再次出发,他要一路往西,去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那里有中国首个综合性航天发射基地。

    采访的对象是一位女性科学家,她的工作很忙,只抽出了三分钟的时间。

    “说来有趣,我在沙漠里搞了一辈子航天,我儿子却要跑到冰天雪地的南极搞航海,但不管做什么,我都为他感到骄傲。”

    科学家来去匆匆,而且因为严格的军事管制,老沈都没能拍下一张照片。

    他只从科学家助手那知道,科学家的父亲,也就是考察队队员的爷爷去世了,而母子两人都没能赶回去见老人家最后一面。

    阿拉善盟的风吹得老沈脸阵阵刺痛,揣着采访笔记的他不禁在想,南极的寒风恐怕也正刮在那位队员的脸颊上。

    新中国的每一步奋进几乎都伴随着“牺牲”,哪怕到了和平年代,也还有很多人在用骨子里的热血和不屈书写着新时代的乐章。

    考察队一共591人,代表着他们背后有591个家庭。

    老沈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办法采访到每一个人,但此时他的步子却别任何时候都要坚定。

    这是属于他的战斗,也是属于英雄家属的赞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