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三十四章 见清虚,见天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三十四章 见清虚,见天地 (第2/3页)

也不同,清虚此言,其目光之远,格局之大,让人望而生畏。

    “从本意上来讲,一个国家其实只有两个状态,一个是分,一个是合,除了分就是合,所以最终的结果也只有这两个。”

    “但国家的分合却又不会如此,春秋战国以来,周天子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相互攻讦,甚至大动干戈,这便是分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五百多载春秋,直到秦国完成一统,才结束这种纷争不断的情况,而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合。”

    “分合之间,好似没有明确的界限,好似也没有原因,可事实却并不是如此。儒家的荀夫子在《王制》一文中曾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国家的兴衰存亡看似系于王一人,但更多的却与治下的百姓息息相关,天下纷争不断,百姓便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羽儿早年混迹军营,对于这种情况应该也有所了解”

    “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老百姓对于和平的呼声会越高,对于战争的抵触也会越强,这是一种天下大势,如同滚滚江水,势不可挡。”

    说到这里,范增在心底又叹了一声,这样的思想,在兵家并不是主流。

    兵家讲究的是以战止战,以战争求和平,只有如此,和平才能实现,而战争就会死人,只是双方死伤不同而已,胜者一方伤亡会少一些。

    而关于士气方面,则是统帅们自己去想办法,如何去激励,有很多方法会牵扯到他们自己的亲人朋友。

    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一定会活着回来,自己的亲人战死沙场,留在世上的人便会越发厌恶战争的存在,日积月累之下,期望和平的呼声会越来越高。

    “所以清虚大师说秦国一统,天时地利人和俱在,各国罪不在战,而是天意难违。”

    听到范增的解释,项羽和天明相视一眼,心里不明觉厉,他们听懂了一部分,也有一部分并没有听懂。

    可有一点,他们都明白,眼前这个看起来很年轻的男人,似乎很厉害,就连范增这个老头都十分佩服他。

    一旁的项梁听到此话,也在心里摇了摇头,关于此事,他曾听自己的父亲提过,当年他也问过清虚类似的问题,清虚的回答也是如此。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秦国还未完成统一,甚至秦国还没有动手灭韩,在那种情况之下,清虚便预言了之后的事情,其眼光和格局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大。

    “那大师对秦国又是什么看法?”

    沉默了一会儿,范增不禁开口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清虚目光有些诧异地看了这个老者一眼,只见对方那双略显浑浊的双眸之中,忽然闪过一道精光。

    行走江湖,像范增这样的谋士能够发挥的作用不大,可一旦上了战场,范增这样的人,其危险程度远在寻常宗师境之上。

    对方一个计策,甚至能够击杀成千上万人。

    “范先生为什么会有此一问?”

    范增见清虚并没有回答自己的问题,而是反问了一句,他轻声一叹。

    “清虚大师对于家国局势的判断远在常人之上,就范某来看,恐怕还要在南公之上,故而范某想问问,我们所行之事到底有多大的可能,又或者说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楚国被灭已经有数年时间了,他们这些人常年在外奔波,就为了复国,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获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一个人要想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那便是要看到希望,而现在,他们却什么也看不到,在嬴政的带领下,秦国稳如泰山,后期就连燕丹安排的刺杀也被盖聂化解了。

    从一个旁观之人的角度来看,好似在冥冥之中有一个存在在保护着嬴政,让旁人无法得手,这样的情况不免让人绝望。

    “重要吗?”

    清虚沉默了片刻,忽然出声回道。

    “若是我说此事你们终难有所斩获,难道你们就不继续行动了?反之亦然.”

    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