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庆历新政28 (第2/3页)
{怎么说?}
{改革本来就是要循序渐进,一下子全改了,就有可能引起这些原本可以混吃等死的官员们的抵制和反弹。}
{是哎,与其说是给这些人留面子,不如说这就是稳住这些人的一种手段,毕竟再次启用磨勘升官,需要三到五年,这些人哪能等的了这么久!}
{有道理啊!这就是个障眼法啊!}
{范仲淹的脑子可算是转了弯了,这一条要是不加上,改革可能在一开始就遭到了这些守旧官员的反对了!}
【第二条名为抑侥幸。】
【就是限制官员们进入朝堂的数量。】
【我们之前也说过大宋有一种恩荫制,可以让高官家的子弟在成年后,不参加科举就能直接进入官场。】
【那这些高官子弟不参加科举,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知道自己参加了也过不了呢?】
【这样的人,本身的才能就有限,这样的人大量的进入朝堂,就会挤掉那些正经科举出身的学子。】
【长此以往,不仅会让北宋官员的质量下降,还会造成官职垄断。】
【范仲淹也知道自己若是一下子就掐断了这些人做官的途径,会得罪不少人,所以他要求恩荫可以,进入官场的人必须有真才实学,而且不能像以前那样,一位官员可以恩荫好几个学生!】
【第三条是精贡举,也就是要在科举上下功夫,比如说调整考试的难度和内容,从原来的重诗赋转变为重策论,将死记硬背转为阐述儒家经典的含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而且范仲淹还要求,士子们必须要在学校中待够一定的时长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恩荫这种制度其实没办法完全取消,毕竟奋斗就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很多人都觉的,我都这么厉害了,给我家的孩子求个恩典都不行吗?}
{恩荫本质上就是皇帝拉拢朝臣们的一种手段而已,只是滥用就不好了!}
{宋朝很多官员,就算是家中有人做官,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