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9章 197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89章 1977 (第3/3页)

好。

    “是,博士。”

    “我想老板应该是在催我们加速速度,因为有更大的舞台等着我们。而这套航电给了我们很多新东西,这都是将来会用上的。”

    “我不完全赞同,我觉得现在这套我们也不能放下,以后肯定要分出人手来继续迭代,这才是老板想要的。”团队的副手亚历山大道。

    “何先生把我们聚集在这里,投入巨大的资源,难道只是为了复制一套别人的航电系统吗?不!我相信他看得更远!他看到了芯片本身的价值,看到了微处理器作为‘大脑’,在未来无数领域——不仅仅是个人电脑,还有工业控制、通信设备、甚至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飞行器控制——的核心地位!”

    “我赞同!”皮特森博士道。

    “那我们接下来?”

    “续续研究航电,另外我回去找老板申请一些设备,MOS6502的研发我们也要提前准备。”

    “好的,博士。”

    “行了,都继续忙去吧,我出去一趟。”皮特森博士道。

    皮特森博士匆匆离开实验室,开车直奔黄河大厦。

    他需要确认老板的意图,并争取推进新方向的资源。

    何雨柱似乎预料到他会来,示意他坐下,桌上正摊开着那份《华尔街日报》。

    “博士,报纸看到了?”何雨柱道。

    “是的,老板。Apple II的出现,确实印证了您之前的远见。微处理器民用化、普及化的浪潮已经开始了。我们团队深受震动,也深感时不我待。”皮特森博士深吸一口气。

    “那你过来是?”

    “我想拆分团队,分出一部分人手搞跟APPLE公司一样的东西。”

    何雨柱点点头道:“你很敏锐,设备方面,需要什么,列个单子给顾元亨,他会全力配合采购。”

    “太好了,谢谢老板支持!”皮特森博士心中的一块大石落地。

    “这个你不来找我,过一段时间我也会找你的。”

    “看来我来的很及时,另外,就是实验室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场地和设备,支撑航电项目已显拥挤,要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涉及更前沿的微处理器设计和系统集成测试,空间和专用设备都严重不足。陈胜先生那边的新实验室……”

    “新加坡方面我问了,还需要时间。”

    “那”

    “你们现有的再扩一下吧,也找顾元亨就行,我会跟他打招呼。”

    “还有人手问题,老板。”

    “你们不是招了不少学生么,现在还没让人家到岗吧,或者丢去别的地方学习了,我看可以用起来了。”

    “是,我是怕公司不好安排,毕竟人数不少。”

    “住的地方不用担心,我会让人安排好的,你可以去联系那些人了。”

    “好的,那我就先去做事了。”目的达到皮特森就着急走。

    “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提,如果顾元亨他们解决不了,可以直接来找我。”

    “知道了老板,我以后会这么做。”

    “去吧,期待你们的成果。”

    “我们会努力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1977年6月6日,位于纽约曼哈顿核心地段的黄河君悦酒店项目,克服了重重挑战,主体结构终于封顶。

    这座融合了现代设计与东方元素的地标性建筑,象征着黄河集团正式跻身国际顶级酒店运营商之列,其璀璨的玻璃幕墙在哈德逊河畔熠熠生辉,成为何雨柱全球布局中最耀眼的一块拼图。

    1977年7月10日,依托仙童团队对“支奴干”航电系统的深度消化吸收,并结合自身在机械制造领域的积累,黄河重工旗下的航空部门成功实现了首架中型通用直升机的自主研发与制造。

    当这架涂装着黄河标志的钢铁雄鹰在将军澳上空平稳翱翔时,标志着黄河正式具备了直升机制造能力,为未来的“泰山救援队”乃至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国产化装备支撑。

    1977年8月8日,与港府合作的第三个大型公共屋邨项目按期、保质保量地交付使用。

    数万个家庭得以入住崭新、设施完善的居所,极大地缓解了香江底层市民的居住压力。

    黄河实业(地产)以其高效、可靠和注重社区营造的口碑,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香江社会民生领域的重要地位,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和港府的深度信任。

    1977年9月9日,将军澳码头整体完工。

    将军澳工业园配套的现代化深水码头工程宣告全面竣工。

    这个集货物(油料)装卸、仓储、转运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枢纽,拥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高效的运营体系,显著提升了黄河自身庞大的物流吞吐效率,同时也为整个新界东部的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香江重要的新兴港口之一。

    1977年10月23日,位于香江心脏地带中环的顶级豪宅项目——黄河“云顶华府”成功封顶。

    该项目定位极致奢华与私密,采用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顶尖建材,在寸土寸金的中环树立了新的豪宅标杆,彰显了黄河在高端地产领域的驾驭能力。

    1977年12月1日,在陈胜的全力推动下,位于新加坡的尖端半导体研发实验室终于竣工并投入使用。

    这里配备了目前亚洲最先进的设备,成为仙童团队(现黄河半导体核心)除香江总部外最重要的研发基地,专注于微处理器设计、工艺优化及未来电子技术的探索。

    它不仅是技术的孵化器,更是黄河融入全球科技产业链的关键一步。

    当然所有人不知道的是黄河自己的MOS6502结构已经完成了设计和样品制造,开始测试,只要测试成功就会去申请专利。

    随着1978年的到来,只有何雨柱知道,一个更大的时代序幕,正在缓缓拉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