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三十三章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补更,今晚正常更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三十三章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补更,今晚正常更新) (第3/3页)

都成了纸糊的障。

    “况且,也没让你立刻动手。”

    “不过是先行筹备。”

    他说着,略一沉吟,眼神如古井微波。

    “至于选址嘛……”

    “你且回去,好生探一探,如今太平道何处声势最盛,那黄巾军又在何处扎得最深。”

    “庙,就立在那等地界。”

    话音落处,祠堂中烛火一跳,香烟微斜。

    姜亮怔怔望着父亲,只觉这安排实在离奇。

    在那黄巾遍地、太平声震的地方立庙?

    这不是与天命作对么?

    锋儿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道人,何德何能,与那得了道祖亲允的太平道去争香火?

    这些年来,对父亲那种近乎本能的信服,早已刻进骨子。

    纵是心中疑窦丛生,姜亮终究还是将话咽了回去,只轻轻一点头,低声应了。

    姜义见他应下,神色不变,又淡淡吩咐:

    “还有。”

    “这段时日,若无要紧之事,外头的地方,就别到处乱跑了。”

    “好生守在那长安城里,睁大眼,仔细看。”

    “看那城中城外,都有哪些神祇鬼怪,明里暗里地投了太平道;又有哪些,曾在暗处帮过黄巾军一臂之力。”

    姜亮怔了怔,眉头微蹙。

    “爹,这又是为何?”

    姜义不答,只抬眼看他一眼,语气平平:

    “一来,让你心中有数,知该与谁亲近,避着谁远。”

    “二来嘛……”

    他话到此处,却忽地顿了。

    烛火在风里轻轻一晃,映得他那张脸半明半暗。

    “天机不可泄。”

    “你且记着,先留意着便是。日后,自有分晓。”

    言罢,便不再多言。

    姜亮见状,知再问无益,只得深深一揖,将满腹疑惑都压在心底。

    那道魂影随即轻轻一晃,化作一缕青烟,在空中盘旋几息,方才淡淡消散。

    姜义凝望着青烟散去,眸中却是微微一沉。

    说到底,那些趁势而动、投了太平道、暗助黄巾的神祇,也谈不上什么错。

    连那位清净无为的太上道祖都已亲口应允,他们这些天上地下的小神小鬼,顺势而为,也无可厚非。

    只是可惜。

    这世间的“公允”,从来不是凭对错两字能衡量的。

    今日顺势,得些便宜,看似风光;

    明日势反,天机一转,怕也得连本带利地还了回去。

    这便是天道的秩序,亘古如斯。

    与善恶无关,与是非无涉。

    念及此,姜义只轻轻叹了一口气。

    他不再多思,缓缓盘膝而坐,双手覆膝,闭上了眼,自顾自炼化体内心火。

    祠堂外,风声低回,天色翻覆。

    一会儿雨脚轻垂,一会儿又被日光拨散。

    院中老槐又抽了新绿,枝头的蝉声一浪接一浪,吵得似夏正盛。

    转眼,又是数月。

    无论是姜亮偶尔自香火中传回的讯息,还是那些走南闯北的货郎嘴里带来的碎言片语,皆绕不过一个话头。

    太平道,真个是应了天时。

    那披黄巾的大军,如烈火燎原,势若破竹。

    短短数月,八州之地,尽入旗下,且仍在以叫人咋舌的速度,向外漫卷。

    虽尚有数郡大城负隅抵抗,但若说这天下大半,已归黄巾之手,倒也不算虚言。

    就连这等消息滞后的两界村,也渐渐沾上几分喧嚣。

    灵素祠外,老槐树下的凉荫里,常有过路脚夫、歇脚的樵子,说得眉飞色舞。

    “黄巾军过山,山里的瓜果山珍,自个儿就熟透了掉下来,犒劳大军!”

    “要渡河,那河里的鲤鲫虾蟹,都自个儿往一处挤,搭成一座桥,让大军踩着过去!”

    言辞玄妙,传得有鼻有眼,听者皆信。

    诸般迹象,仿佛都在宣告。

    太平道,天命所归也。

    世道乱中带盛,风气竟似欣欣向荣。

    那位身在风暴眼中的“大贤良师”,似乎,也是这般认为的。

    或许在他眼中,这天下棋局,已成定势;

    又或是,他等的那一线机缘,终于到了。

    于是,那面早拟未举的旗,终被高高打出。

    那一日,姜亮魂影再现祠堂,神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连呼吸都压得极低,不敢贸然启口。

    先以神力封绝堂内堂外,香烟停滞,灯焰微凝。

    待万籁俱寂,方才以神识传念,将那八个字,一字一顿,送入父亲心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