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杏林巧手革旧弊,流水线中蕴神机 (第2/3页)
面对这个在她看来堪称“工业革命”雏形的宏伟计划,苏倾离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与传统观念的激烈碰撞。
“岂有此理!”一位在秦家药房干了三十多年、胡子花白的老药工,在听完苏倾离的“分工拆解”计划后,第一个站出来,吹胡子瞪眼地表示反对,“大小姐!制药乃是神圣精细之事,讲究的是心神合一,火候通明!每一味药材的炮制,都需因材而异,随机应变!岂能像您说的那样,如同屠夫宰羊一般,将工序拆解开来,让那些连药理都不懂的黄毛丫头和庄稼汉去胡乱操作?这……这是对药的不敬!是对生命的亵渎啊!”
“是啊!大小姐!这样做出来的药,怕是连寻常的狗皮膏药都不如,如何能用在咱们浴血奋战的将士身上?”
“这简直是儿戏!胡闹!”
老药工的质疑,立刻引起了其他几位老师傅的附和。他们对自己坚守了一辈子的“手艺”和“规矩”,有着根深蒂固的骄傲和执着,完全无法理解苏倾离这种“离经叛道”的想法。
面对众人的质疑,苏倾离没有丝毫的恼怒。她只是平静地走到众人面前,淡淡一笑:“各位师傅的心情,倾离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孰优孰劣,我们不妨当场一试,便知分晓。”
她当即命人取来两份同等重量和品质的、制作“金疮散”所需的药材。一份,交给了那位资历最老、也叫得最凶的王师傅,让他按照自己最拿手、最精湛的传统方法进行制作。
另一份,则交给了她早已培训好的、由十几名飞鸟寨女子和秦家药童组成的“流水线实验组”。
一声令下,比试开始!
只见王师傅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药工,他焚香净手,神情专注,从药材的辨识、筛选,到切片、研磨、过筛……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充满了传统手艺人的仪式感和美感。
而另一边,苏倾离的“流水线”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十几个人被清晰地分成了数个小组:
筛选组的少女们眼神锐利,飞快地将药材中任何带有瑕疵或杂质的部分剔除;清洗组的壮汉们用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确保不留一丝泥沙;切片组的妇女们刀工娴熟,将药材切成厚薄均匀的薄片;而最关键的研磨组,更是直接搬来了数个小型的石磨,两两一组,轮流推动,效率奇高!
短短半个时辰之后。
王师傅终于长吁一口气,将他精心炮制好的、一小包约莫半斤重的、散发着浓郁药香的金疮散,呈了上来。
而另一边,苏倾离的“流水线实验组”,则早已将他们制作好的、足足有五大包、加起来超过五斤重的金疮散,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了桌案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