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好日子 (第2/3页)
吐了口气,若不是这生意做不长,他是不会来急匆匆的赊账,而是慢慢经营。
这生意做不长的原因很简单,之所以没人去学校、工厂、电影院这些地方卖东西,纯粹是因为淳朴的人们觉得那是公家的地方,怕去了那边被公家人抓。
现在的人们还不适应政策的骤然转变,若是李阳在这些地方卖上一阵子没出事,那以后就轮不到他去卖了,小摊很快就会把这些地方围起来。
到那个时候,李阳想和现在一样挣一半的利润就实属想太多,所以他最多也就挣三四个月快钱,就马上要和一群人竞争了。
当市场从蓝海变成红海,最先掀起的一定是价格战,到时候别说一所学校一天挣一两块了,能挣一两毛就算你生意好!
所以李阳一定要快,要在前期把摊子铺大,在短时间内挣到足够的利润,后面那些辛苦挣小钱的机会他根本就不想参与。
这时代挣钱的机会那么多,何必挣辛苦钱呢?
还挣得不多。
站在李阳后面的陈满仓啧啧称奇,轻声对自己的老伙计说道:”这小子是个天生的大队长料啊!最难的是还这么年轻。”
也只有陈满仓这种干了十几年大队长的,能一眼看出李阳的本事。
陈集的农民,有着中国所有农民的优点和缺点,勤劳善良的同时,也绝对不乏多疑和怯懦,他们天生对赊账一类的事情反感,这是他们被坑了太多次后的自我保护,但这也确确实实地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机会。
李阳先用话术挑起他们挣钱的欲望,然后再说赊账自愿,这就能最大限度打消农民们的顾虑。
这种事说起来简单,不是真干过基层工作的,很难用这么细腻的话术来打消农民们的顾虑。
在一旁等的心焦的陈守拙忍不住就开声了:”大伙信不过李阳,还信不过我嘛~我在这给他打个包票,他要是跑了,找我就是了!”
陈满仓也在一旁帮腔:“我觉得这娃不错,他也是县城里的老门老户,他爸还是劳动模范,要是有事我去县里找他!”
俗话说得好,老房子着火最难救,四十来岁的陈守拙比二十郎当的小伙子还难熬,毕竟没抱过婆娘的小伙子不知道婆娘好,还忍得住,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