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二章西凉屯兵南宋境内(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八十二章西凉屯兵南宋境内(一) (第1/3页)

    乾道三年秋,陇南的冷雨已经连下了半月。陈砚秋裹紧了身上洗得发白的青布袍,手指在城垛的青苔上蹭了蹭,望着远处被水雾吞噬的秦岭余脉。这座位于利州东路的戍堡太小了,小到连名字都只配叫 “乱石关”,可此刻,它却像一根被绷紧的弓弦,颤颤巍巍地悬在宋凉两国的边境线上。

    “都监,西凉人的炊烟又往北移了三里。” 哨兵的声音带着冻出来的颤音,陈砚秋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连绵的雨幕里看到几缕灰黑色的烟柱,像毒蛇的信子般在云层下扭动。

    三个月前,西凉铁骑突然突破洮州防线的消息传到临安时,朝堂上还在为是否要给江淮水军增拨粮饷吵得不可开交。直到凉州大都督慕容麟的三万铁骑踏过白龙江,南宋君臣才惊觉西北的烽烟已烧到了家门口。

    陈砚秋摸了摸腰间的铜鱼符,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临行前枢密院的密令。他这个从七品的榷场监官,此刻却要暂代乱石关巡检之职,手里握着的不过三百老弱厢军。

    “都监,您看那是什么?” 一名老兵突然指向江面。雨雾中,十几艘快船正顺流而下,船头插着的并非宋廷旗号,而是一面绣着狼头的黑色旗帜。

    陈砚秋的心猛地沉了下去。西凉人素来不善水战,此刻突然出现在白龙江,绝非寻常试探。他转身冲向烽火台,“快!点燃烽火!通知文州城!”

    潮湿的柴草冒出呛人的浓烟,却迟迟不肯燃起烈焰。陈砚秋一脚踹翻了旁边的油桶,桐油混着雨水流淌,终于腾起一道暗红色的火柱。他望着那道在雨幕中摇曳的火光,忽然想起三天前那个自称是茶马司译官的年轻人。

    那人叫耶律恒,带着一口浓重的北方口音,塞给他一封蜡丸信。信上只有八个字:“狼渡滩前,月满则袭”。当时他只当是敌特的离间计,此刻想来,那年轻人眼底的焦急绝非作伪。

    江面上的快船越来越近,隐约能看到船头西凉士兵的皮甲反射着冷光。陈砚秋抽出腰间的环首刀,刀鞘上镶嵌的铜饰早已被岁月磨平。“传我将令,弓弩手登墙,刀牌手守住城门,告诉弟兄们,身后就是文州,退无可退!”

    三百名士兵在雨水中列阵,不少人还在咳嗽,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去年从襄阳逃难来的流民,被强征入伍时甚至连刀都握不稳。可此刻,没有人后退。陈砚秋看着他们冻得发紫的嘴唇,突然想起自己十六岁那年,父亲也是这样站在澶州城头,望着辽人的铁蹄踏碎护城河的冰面。

    快船在码头靠岸,西凉士兵如同黑色潮水般涌上岸。为首的将领身披玄甲,胯下黑马不安地刨着蹄子。他摘下头盔,露出一张布满刀疤的脸,朝着城楼高声喊道:“我乃西凉破虏校尉赫连勃,奉大都督令,前来接管此关!识相的,速速开城!”

    陈砚秋冷笑一声,扬声道:“此乃大宋疆土,尔等蛮夷也敢觊觎?要过此关,先踏过陈某的尸骨!”

    赫连勃大笑起来,笑声在雨幕中显得格外刺耳。“南朝文人,果然只会逞口舌之快。给我攻!”

    箭矢如同飞蝗般射向城楼,陈砚秋猛地拽过身边一个小兵,躲过一支呼啸而来的狼牙箭。那箭深深钉进身后的木柱,箭羽还在嗡嗡作响。

    “放箭!” 他高声下令。城墙上的弓弩手纷纷松开弓弦,密集的箭雨覆盖了河滩。西凉士兵中响起一片惨叫,但后续的人马依然源源不断地冲上来,他们举着盾牌,步步紧逼。

    陈砚秋知道,仅凭这三百人守不了多久。他唯一的指望,是文州能及时派出援兵。可烽火燃起至今已有半个时辰,放眼望去,通往文州的官道上依然空空如也。

    就在这时,一名亲卫跌跌撞撞跑上城楼:“都监!文州方向…… 文州方向有烟尘!”

    陈砚秋急忙望去,只见南方的地平线上,果然扬起一道黄色的烟尘。他心中一喜,正要下令擂鼓助威,却看清了那烟尘的规模 —— 至少有数千人之众,绝非文州那点厢军能凑出来的阵仗。

    赫连勃也看到了那道烟尘,却突然放声大笑:“陈都监,看来你的援兵到了啊。只可惜,来的是友是敌,还未可知呢!”

    陈砚秋的心瞬间揪紧。他突然想起耶律恒临走时说的另一句话:“文州通判王显,已暗通西凉。”

    雨还在下,白龙江的水流变得愈发湍急。陈砚秋望着城下越聚越多的西凉士兵,又看看南方那道越来越近的烟尘,手中的环首刀突然变得无比沉重。

    第二章 暗流涌动

    文州城的雨停了,月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泛起一层冷光。王显站在知府衙门的回廊下,手里把玩着一枚西域来的玉佩。玉佩上雕刻的狼头栩栩如生,在烛火下泛着诡异的红光。

    “大人,乱石关的烽火已经烧了一个时辰了。” 参军李默站在一旁,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按说此刻援军早就该出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