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心中有座无法逾越的山 (第3/3页)
隐瞒的真相:所谓 “女主代唐“,实则是天道对李氏子孙背离天命的惩戒。
启星元年,洛阳城的紫微宫顶,李淳风望着东南方的 “荧惑守心“ 异象,忽然喷出一口黑血。算袋里的十二根玉筹尽数崩裂,每根断口都指向他胸前的 “天机纹“—— 那道伴随他半生的竖纹,此刻正像活物般蠕动,将血色引入眉间。
“师父!“ 袁客师扶住他摇晃的身体,发现师伯程玄礼留下的 “北斗护身符“ 正在失效,银片上的星纹被血色侵蚀得只剩 “天枢““ 天璇 “ 两星。
“莫慌。“ 李淳风扯下护身符,任其坠入宫墙下的御花园,“当年在终南山,天罡曾说,泄露过多天机,便如在泰山之巅凿井,终究会引动山体崩塌。“ 他摸出随身携带的青铜罗盘,盘面中央的太极图已完全被血色覆盖,“你看,连罗盘都在警示,属于我的 ' 山崩 ' 时刻到了。“
深夜,李淳风独自走进观星阁。浑天仪上的二十八宿灯盏次第熄灭,唯有心宿三星亮如血珠。他忽然明白,自己毕生所观之星,不过是天道这座大山的几粒砂石,而真正的山体,是藏在星象背后的因果轮回 —— 就像父亲因泄露星象被剜目,他因预言女主被软禁,程玄礼因推背图避世,都是同一座山上滚落的巨石。
启星三年中元夜,李淳风的病榻前出现个身着青衫的陌生男子。月光下,来人袖口绣着的云雷纹与《推背图》末象的卦象完全吻合,腰间悬着的玉匣,正是当年李昭赏赐给他的 “天机匣“。
“先生可还记得,启丰十三年在破庙遇见的鹤群?“ 男子开口时,室内烛火突然变为青色,“九只丹顶鹤,正是九天玄女座下的 ' 天机使者 ',当年指引你出山的,不是星象,而是我们。“
李淳风握紧枕边的算筹,却发现对方的命星不在二十八宿之列 —— 这是超脱于天道之外的存在。“你们究竟是谁?“ 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在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窥见了更大的天机:原来所谓 “观星“,不过是被更高层的天道摆弄的棋子。
“我们是 ' 山鬼 ',守着人间与天道的界碑。“ 男子掀开玉匣,里面躺着半块刻着星图的玉璜,“当年你父亲在太史监算出的 ' 文帝将崩 ',其实是我们故意泄露的天机,为的是让隋室崩塌,好让李昭应 ' 紫微现光 ' 之兆。“
李淳风感觉一阵眩晕,父亲的死、自己的出山、甚至《推背图》的创作,原来都是被设计好的棋局。他望着玉璜上的星图,忽然发现自己的命星被标在 “天杀星“ 与 “天机星“ 之间的夹缝里 —— 那是连天道都无法完全掌控的位置。
“为什么告诉我这些?“ 他盯着男子的眼睛,那里倒映着无数个平行的星象图,“现在说破,不怕天道反噬?“
“因为你快死了。“ 男子将玉璜放在他枕边,“天道之山即将崩塌,我们需要你在临终前,为新的天道刻下第一块界石。“ 话音未落,他已化作青烟,唯有玉璜上的星图在月光下闪烁,渐渐与李淳风眉间的天机纹重合。
第四章・刻石记
启星四年春日,李淳风在紫云观后园的石壁上刻下最后一道星纹。手中的刻刀是用父亲的算筹熔铸而成,刀刃每切入石三分,便有鲜血渗出,在石壁上形成活的星图。
“客师,把《推背图》的真本烧掉。“ 他望着自己用鲜血刻就的 “新天道图“,二十八宿的排列与《乙巳占》完全不同,“后世之人,不该被固定的预言困住,就像我们不该被眼前的大山挡住去路。“
袁客师跪在地上,看着师父用毕生心血写成的《推背图》真本在火盆中卷曲,每一页燃烧时,天空中便有一颗星辰移位。当 “武氏代唐“ 那页化为灰烬时,东南方的 “女主星“ 突然暗了三分。
“师父,您这是在改天命!“ 袁客师惊呼,却看见李淳风微笑着摇头。
“不是改天命,是让天道这座山,多几条攀登的路。“ 李淳风指着石壁上的新星图,“当年我们以为星象是死的,后来才知道,星象随人心而变。就像这座山,看起来无法逾越,但若每个人都在山壁刻下自己的脚印,终会踏出一条新的路。“
是夜,李淳风梦见自己回到陇右的破庙。父亲的石象前,九只丹顶鹤正在啄食他刻在青石板上的星冢。当鹤喙触到 “天枢星“ 的位置时,石板突然裂开,露出下面刻着的 “人心即天道“ 五个大字 —— 那是他用三十年血泪刻下的领悟。
神龙元年,张柬之在紫微城发动兵变,武则天被迫退位。这日,袁客师站在紫云观的观星台上,看见代表武周的 “荧惑星“ 终于归入正常轨道,而李淳风当年刻在石壁上的新星图,正在夜空中逐渐显形。
他摸着怀中的玉璜,想起师父临终前的话:“天道不是山,人心才是。当所有人都相信山可以逾越,山便不再是阻碍。“ 此刻,石壁上的血星图正在吸收人间的灯火,每颗星子都闪烁着人的愿望,而非固定的命数。
开元年间,年轻的僧一行来到紫云观,在李淳风的墓前发现一块残碑。碑上刻着半首诗:“观星三十年,方知山非山。天网恢恢处,人心自为关。“ 僧一行忽然明白,这位前辈星官毕生的挣扎,不是与天道对抗,而是在寻找天道与人心的平衡点 —— 就像他此刻正在做的,改良浑天仪,让星象更贴近人间烟火。
公元 2023 年,西安碑林博物馆。一位戴着眼镜的女学生停在《乙巳占》碑刻前,手电筒的光束无意中扫过碑额,竟发现一行微小的刻痕:“每座山都有裂缝,每个裂缝里都藏着新的星光。“
她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李淳风的生平,在 “启星二年卒“ 后,不知何时多了句批注:“他死时,紫云观的观星台飘起了星雨,每颗流星都朝着东南方坠落,那是当年他刻下新天道图的方向。“
博物馆外,暮色中的终南山若隐若现。山风掠过碑林,将千年之前的算筹声、刻石声、鹤鸣声,都揉进了现代都市的喧嚣里。而李淳风心中那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早已化作无数星子,散落在每个试图窥探天道、又敬畏人心的后来者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