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9章 有恒产者有恒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29章 有恒产者有恒心 (第2/3页)

源,甚至能够有限的对抗皇权。

    于是中枢为了压制地方,就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用外戚等来制衡地方豪强。

    可到了大明之后,形势却发生了改变,孝康皇后薨逝后,先帝选择了将侧妃吕氏扶正,而不是从当时还在的元勋豪门中再选择一个人座位继太子妃。”

    孝康皇帝是朱标,朱标的太子妃自然就是孝康皇后。

    张辅皱起了眉头,他从前没有想过这些事,可现在经过李显穆提醒,却反应了过来。

    古代史一夫一妻多妾制,妾的地位很低,一般来说,妾一辈子都是妾,在妻子去世后,都是选择续弦,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把妾扶正,从风评来看,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而先帝是最为注重这些嫡庶宗法的,况且将吕氏扶正后,甚至会改变嫡庶关系,朱允炆就是通过吕氏扶正获得了嫡子身份。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很多人认为朱允熥才是真正的嫡子,而朱允炆是庶子,因为朱允炆是在吕氏被扶正前生的,这是不符合中国宗法规则的。

    中国古代宗法,从周朝开始,很明确的就是“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儿子的身份是否尊贵,完全看母亲的身份。

    正妻生的大于妾室,在皇室中,皇后生的大于妃子,不同品级妃子生出来的皇子,也各不相同,有的皇子因为母亲身份太过于卑微,甚至会被歧视羞辱。

    即便朱允炆曾经的确是低贱的庶子,但当吕氏获得了妻的身份,朱允炆就会自动晋级为嫡子,他的统序明确是在朱允熥之上的。

    那种扶正前为庶子、扶正后为嫡子的规定,实际上是东罗马帝国的规矩,被称为“生于紫室”。

    所以将侧妃扶正为太子妃的确是不对劲,张辅心中升起了几丝好奇。

    李显穆接着说道:“这不是一个意外情况,而是先帝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逐步消除后宫干政,于是开始从中低品级遴选未来皇后,若非圣上靖难,接下来朱允炆的儿子也都会选择从中低品级的官员中遴选皇后。

    太子妃是早就定下的且不提,岳父大人您看皇太孙的太孙妃人选,圣上从一开始,就不曾考虑过勋贵人家,按理说,以英国公府和皇室间的关系,早就应当和岳父大人商议此事了。”

    “这有何前朝有和关系,不让外戚干政,不是从宋朝就开始的事情吗?”

    “可宋朝勋贵武将不世袭!”

    李显穆振声道:“宋朝对武将防范太重,而我朝则不然,皇室是信任勋贵武将的,多少文官稍有不法被举报后就被夺官下狱,而又有多少勋贵,纵然有不法,圣上都将之按下去的。

    公侯爵位世袭罔替,各级武官的职位都世袭罔替,这是前朝从来都没有过的。

    大明没有宰相,皇帝和文官直接面对,这就注定要起冲突,况且治理天下谁也比不上文官,所以文官日后必然是势大的,正如方才小婿问岳父的那句话,勋贵二代谁有才能?

    是屡战屡败的沐国公,还是膏粱子弟的成国公,亦或在北征时损兵折将的淇国公,亦或者是保龄侯。

    和内阁诸人比起来如何,和六部尚书以及那些翰林院里的年轻士子比起来又如何?和天下无数准备踏进仕途的士子比起来,又如何呢?”

    自然是不如的!

    不必李显穆说,谁都知道,勋贵怎么比得上那些从无数人中厮杀上来的英才。

    “可皇帝会相信文官吗?”李显穆淡然道:“皇帝是会相信和他抢夺权力的文官,还是一群没有皇权庇佑就失去一切的勋贵呢?

    皇帝会将禁军、三大营交到勋贵手里,还是文官手里呢?

    以大明非社稷军功不可封爵的规定,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世袭罔替的公爵出现吗?”

    这三个问题听起来好似和今日所谈之事没有干系,可实际上却点出了三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前朝皇帝之所以忌惮勋贵,是因为文官不如大明强势,而这种态势从宋朝已经开始了,皇帝的主要对手变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