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杨-米尔斯-陈定理 (第2/3页)
在任何一本严肃的教科书、学术论文里,当人们学习和引用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规范场论和描述流体运动的基石方程时,都必须加上这个后缀-陈!”
“这意味着,”张教授的声音蕴藏着浓烈的情绪,“你们现在手里拿着的这本《大学物理》教材,以及未来你们可能接触到的《量子场论》、《流体力学》、《微分几何》甚至《偏微分方程》的教材里,
‘陈辉’这个名字,将和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杨振宁、米尔斯、纳维、斯托克斯这些闪耀在科学星空中的巨人并列,成为构建人类知识大厦不可或缺的一根核心支柱!”
教室里陷入了绝对的寂静,落针可闻。
所有学生都低头看着教材上那新增的、印着“杨-米尔斯-陈定理”和“纳维-斯托克斯-陈定理”的章节标题,又抬头看看黑板上张教授刚写下的名字。
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自豪和向往感在年轻的心中激荡。
张教授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满足而深沉的微笑,他相信,这些小家伙至少接下来的几堂课,应该能好好听课了。
他拿起粉笔,轻轻敲了敲黑板,将所有人的注意力拉回。
“好了,同学们。
历史的时刻需要我们铭记,但科学的道路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探索。
现在,让我们翻开教材第1.1节,从最基础的经典力学开始学起。
记住,我们今天学习的每一个符号、每一条公式,都通向那座由无数像陈辉研究员这样的天才和先驱们共同筑起的、壮丽无比的科学圣殿。
未来,或许就在你们中间,会诞生新的,以你们的名字命名的定理!”
李海最终还是没有听这位老教授的课,明白自己目标的他早已油盐不进。
只是拿起手机,拍了一张大物教材目录,发在三人小群里,并艾特陈辉,“好家伙,你都上教材了!”
“活着能上教材的科学家应该也不多吧?”
还不等李海退出聊天界面,梁沛轩就回复了他,“这样的人还挺多的,你小子还真是不学无术。”
“。。”
这倒还真出乎了李海的预料之外,“那至少,陈辉也是出现在教科书上最年轻的科学家了吧?”
这一次梁沛轩没有说话。
“陈辉还能回来吧?”
李海在输入框打了一句话,然后又删掉,他担心这话给陈辉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
普林斯顿,卡内基湖,
结束十公里跑的陈辉沿着湖慢走,卡茨一声打开一瓶可口可乐,顿顿顿的狠狠灌了几口。
“陈教授进步很快啊!”
这时,一个魁梧得如同大猩猩的中年从陈辉身旁跑过,给个了陈辉一个大拇指,“但是糖得少吃。”
“谢谢你,亚当斯。”
陈辉笑着回应,他跑步是为了健康,并不是为了减肥,并不在乎这点糖分。
他不知道,亚当斯此时心中是何等的惊骇。
“这才多久,这个小家伙就能跑十公里了?”
亚当斯一边跑,一边百思不得其解。
今天他们是差不多同时从教师宿舍出发的,这十公里陈辉竟然一直保持在他前方几十秒的距离,这简直太离谱了。
他这几十年都坚持每天锻炼,跑步在业余爱好者中已经算是顶尖的级别了,十公里能跑进45分钟,业余顶尖水平也不过40分钟左右而已。
没想到他竟然还跑不过陈辉。
关键陈辉从五公里气喘吁吁,到十公里的这个成绩,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这家伙怕不是被数学耽误的运动健将吗?
亚当斯暗自嘀咕,觉得陈辉的运动天赋不比数学天赋差,若是能够早点挖掘出来,说不定还能去拿个奥运金牌什么的。
陈辉当然不知道亚当斯这些想法,不然他应该会很赞同。
有数据面板,如果他一心搞体育,想必也不会比电视里那些体育大明星差。
满意的喝完最后一口可乐,然后双手握住空可乐罐,一个仰投扔进旁边的垃圾箱内。
可乐罐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精准落入垃圾箱内。
奈斯!
【你的体育等级由2级67%提升到68%】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