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全家开荒,科技改变农耕 (第2/3页)
跟着台圆桶状的自动翻土机,锯齿滚筒碾过之处,板结的土块碎成细沙,草籽被高温蒸汽瞬间灭活。
“晓晓,这铁牛喝油不?”张秀兰摸着翻土机温热的排气孔,那里飘出的却是栀子花香。
是系统用植物精油替代了柴油废气。
四人开荒速度惊人,全靠科技的加持,不到半天土里的杂志就全部清理完毕。
开荒第二日。
宋晓踩着露水来到新垦的荒地。
十亩焦黑的荆棘残骸已化作腐殖肥,裸露出深褐色的沃土。
她展开系统生成的《稻鱼共生设计图》,虚拟投影在晨雾中浮动。
田埂呈回字形嵌套,中央鱼沟蜿蜒如龙,四角留出排水闸口,坡地边缘标注着防逃网的安装点。
“爹,按这个弧度砌埂。”
宋晓将草绘的图纸递给宋建国。
“往左半寸。”宋建国猫着腰手里动作不停,一边指挥着宋鸣。
“埂子要顺着地气走,你看这土层纹理。”
宋鸣抹了把汗,按照自家父亲说的来夯田埂。
"鱼沟要七分暗三分明。"宋晓跪在田中央,指尖划过全息投影。
这边宋鸣已经将防逃网布置好了。
中央鱼沟的基建就搭建好了,地下内部还暗藏虹吸装置。
第三日朝阳初升时,十亩水田已镜面般平整。
宋晓摸着系统出品的【仿古插秧机】犹豫许久,还是决定把铁皮箱子回收到系统。
八十年代的乡亲要是看见自动插秧,怕是要闹出大动静。
“还是按老规矩来。”
她抓起一捆秧苗,翠绿的幼茎上还凝着系统催芽剂残留的荧光,连忙用井水冲了冲。
田埂上传来“吱呀”声,宋鸣推着独轮车运来第二批秧苗。
他脖颈晒得发红,棉质背心后结出盐霜,“晓晓,爹说西南角要留出鱼道,秧距再加两指宽。”
宋晓望向正在垒埂的父亲。
宋建国赤脚踩在泥里,裤腿卷到膝盖,脚踝上还沾着昨日开荒留下的草汁。
老把式正用麻绳量埂子弧度,烟袋杆子成了最好的标尺。
每九寸烟杆长度对应三尺田埂,这是他从老一辈子哪里学来,刻进骨子里的丈量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