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7章寻药风云使命在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37章寻药风云使命在肩 (第3/3页)

你在雾里转三天三夜,连岛的影子都摸不着。”他顿了顿,药杵在罐里轻轻碾着,“让信阁的小崽子们跟着去,老七家的那个二小子,打小在药山里滚,去年在百丈崖上,就凭一片落叶,硬是找着了藏在石缝里的‘九节菖蒲’,那鼻子,比狗还灵三分。”

    刘明杰应着,往灶里添了块柴,火光跳了跳,映得墙上挂着的药锄柄泛出暖黄的光。他想着邪望谷的雾,想着云逸在信里画的还魂草图样,忽然觉得这趟差事,倒像是要往雾里捞月亮——难,却偏透着股让人挪不开眼的亮。

    信阁的密探是刘师伯耗费十年心血打磨出的利刃,个个练就一身“融于影、藏于风”的本事。他们能踩着瓦檐的弧度无声滑行,能借着月光在水面踏出细碎涟漪,连呼吸都练得如松涛般悠长——派他们跟着张副堂主同行,既能护得周全,又能不动声色探清邪望谷的底细,再妥帖不过。

    带队的张副堂主,是刘明杰打心底里敬服的前辈。这人左手能执三寸金针,在武者错位的筋骨间游走如游鱼,一针便能缓解断骨之痛;右手能掌药炉火候,看一眼药渣浮沉便知汤药还差几分成,熬出的“续命汤”曾从阎王爷手里抢回十七条性命。听说他年轻时背着半旧的药箱闯苗疆,遇着山寨爆发“黑蛊症”,寨民浑身发黑如炭,连当地蛊师都束手无策。他守在寨子里三天三夜,用金针刺破患者指尖放血,再将“七叶一枝花”捣成泥敷在伤口,竟硬生生压下了蛊毒。后来那蛊师捧着自酿的米酒给他敬酒,说:“你们中原医者的针,比我们的蛊还厉害。”

    出发那日,天刚透出鱼肚白,露水还凝在药篓的藤条上。张副堂主背着个比他还高的竹编药篓,里面码着一排排金针——银亮的是纯银针,专扎穴位;乌黑的是玄铁针,能透骨止痛;最细的那几根,比发丝还软,是用来挑破皮肤下的毒脓的。药篓侧袋里塞着本《本草纲目》,边角磨得发亮,纸页间夹着他手绘的药草图,“还魂草”的根须被红笔描了三遍,旁边注着“晨露未干时采,药效增三成”。

    身后跟着的信阁密探,个个一身皂色短打,腰缠软剑,脚蹬薄底快靴。领头的是老七家的二小子,名唤阿竹,才十六岁,却能在百尺高的槐树上待三个时辰,听树下人聊天连个语气词都漏不了。此刻他背着个巴掌大的竹筒,里面装着浸了药的银针,见张副堂主回头,忙挺直腰板,眼里的光比晨露还亮。

    船刚驶出港口,海风就卷着咸腥味扑过来。张副堂主站在船头,将药篓往甲板上一放,取出根金针在阳光下端详。针身映着他眼角的细纹,那是常年眯眼辨药、低头捻针留下的印记。“阿竹,”他忽然开口,声音被风送得有些散,“知道为啥带你们学认药不?”

    阿竹挠挠头:“为、为了找还魂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