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无法更改的起义时间 (第3/3页)
,最后才是最容易的挖土。
“起…落…嘿…哟!…”
“砰…砰!…”
一两百斤重的夯锤被十丁重重拉起,再用力砸向地面,将夯筑的土层砸实,发出震撼人心的响声!这就是“众槌齐下”,是群力协作的夯土。
这夯土的工具,叫夯锤,通常以沉重的木头制成,底部镶上石块铁皮增加重量和硬度。这种夯土方式,从前秦修筑驰道的时候,就已经在关东普及了,也是所有修河工程中最主要的修筑办法。这夯实土层,不管是筑底还是筑坝,就讲究一个齐心协力,用力狠砸!
“太一神在上!承负符师,你问有没有组装的踏夯锤或桩锤?你是从哪里听说的?这种器械可稀少的紧。普通的百姓,甚至普通的士族,听都没听过。只有郡里管河的老吏,还有我们这种老河工知道...”
“我想想,魏郡的州郡府库里可能有,那里的好东西有不少。但估计也都放朽坏了…再说,村里乡里筑坝,哪里用得上那种大器械?”
站在围堰筑坝的河边,张承负扛着铁锹,找到大水工李老河。他看着那一次次抛起又落下的夯锤,忍不住问起省力的器械来。而李老河睁大眼,惊讶的看着张承负,摇头道。
“早些年桓帝那会,修筑大的堤坝,确实用过桩锤。那玩意不好造,用木用铁的成本都高。造那玩意的技术,也是打仗的时候用的…”
“打仗的时候用的?您是说…攻城槌?”
“嗯!”
李老河点了点头,有些讳莫如深。他迟疑了会,看了看左右,低声道。
“王木匠可能会造,他以前也是官府的大工…不过以庄里的人力,工匠的数量,不知道几个月才能造出来…造出来也用不了多久,受力的地方很快就会坏。所以,这是没影子的事…”
“桓帝那会修河,还用过一种吊重木、重石的辘轳架子,专门给大坝打石桩用。那个难度也高,辘轳特别容易坏,除非能用上精贵的铁木…”
“木架辘轳?…哦!是带滑轮的起重器!…”
听了李老河的描述,张承负想了会,明白那是什么了。他来这里这么久,还一直没见过这些复杂的器械。原以为是没有,现在看来是制作的成本与技术太高,远没有随便征召的夫役好用。
更何况,灵帝继位以来,朝廷各种买官卖官,官府飞快的腐朽失能,已经完全失去了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能力。这些传承下来的工程技术,也就随之尘封深埋…
“也是!制造器械的成本太高,还不如用人力来干活。小型的水利工程,都是没有太多难的,只需要使劲堆力气!人心齐,泰山移。只要粮食足够,大伙齐心协力,就没什么困难的!…”
张承负点头笑着,又扛起铁锹,下到塘底,奋力开挖起来。一般的丁壮一天能挖3-4方,而以他的体力,挖个6-7方并不难。一个半大少年干的活,就抵两个丁壮,力气大的惊人!
李老河站在坡塘上,看着那个坡塘下挖土的背影,看着那流出的汗滴。他神情复杂的看了许久,才低声赞叹道。
“这个小张符师…原以为只是说说空话,没想到,却是真的带头劳作啊!”
“呼!比起其他符师来,可真是要亲近的多,倒像是自家子侄一样了…这太平道的道,百姓的道,或许真的存在...”
老汉的低语散入风中,丁壮们的劳动口号在伴着震天的锤响,童子们的喊声中则带着稚嫩与认真。众人的脸上都带着笑,一点一点的,把一座希望的坡塘,慢慢修筑出雏形。
当八月过了一半,十五的“月节”即将到来的时候。七师兄高道奴,也终于带着四十多个青壮门徒,从东南巨鹿县城的方向买粮回来了。
众人戴着黄巾,带着弓刀,赶着十几辆装满粮食的牛车,行走很是警惕。直到看到太平道的庄子,他们脸上的警惕,才终于变成了兴奋。
“到庄子了!到庄子了!”
“律!律!”
马匹的嘶鸣声,让张承负瞬间起身,从坡塘里两步跳到河坎上,把铁锹竖成了矛。而当他紧张的视线望去,却惊愕的发现,被他支使出去买粮的七师兄,居然带回了一辆两匹马拉的马车?
“这是?两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