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九章 在乡间怎么做,才能取代世家士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九章 在乡间怎么做,才能取代世家士族? (第3/3页)

自己去解决一个问题!

    “毕竟,师父说的没错…要想用你们取代世家士族,经史子集都是不可能比过的,只能靠种地啊!而种田地、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把切切实实的粮食摆在眼前…便是组织平民百姓,凝聚郡县人心,那条最为朴实艰难,却又最为光明正大的黄天大道!”

    张承负坐在树下,脸上含笑,心神飘向远方。在这天下纷乱的前夕,他没有追逐着那些豪杰名将,追逐着那些英雄人物。他只是踏踏实实的,带着一群亲手教导的童子,去田间种豆子、去计划着修坡塘。这一刻,他终于触摸到了天下的根本,体悟到师父张角教导他的话,还有那些后世的教诲。

    “天下之事,难就难在种地!只有种地,才能养民…若无生息的本事,就妄行杀伐的天道,只会德行有亏,道不能久...去吧!好好种地去吧!…”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这“过客”在张承负的心里,翻来覆去,流转了一千八百载。而天地的“旅舍”中,太阳慢慢悠悠,才升落了两次。

    两天后,各童子队的队长们,终于带着答案来找他。他们有的忐忑不安、有的对着答案、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抿嘴还在想。

    “张师!这豆子从种下到长成,需要的降水,好像是2尺?(461mm)”

    “啊?为啥我们得到的结果,是1尺?(231mm)”

    “老农说了,七八次这样的降雨就行,应该是1尺半!(346mm)”

    各种答案争论不下,最后一双双眼睛,都看向了张承负。他垂下眼睛,和心里估计的350mm降雨量对应了一下,看了眼答案最接近的张生童与张守存。

    这两个孩子,眼下看起来,确实术算学的最好,是潜在的文吏苗子。

    “为师也不知道答案。因为我没有亲自测算过。”

    然而,当张承负开口,他却笑着回答,表示自己也不知道。随后,他神情一肃,看着众童子的脸庞,认真道。

    “黄天在上!要有真正可靠的答案,非得把豆子种上一季,测出每一次降雨的总和才行!这是你们未来要做的一项任务,也是你们以后带队种地时,必须知晓、牢记的一个符数,豆子的需水量!”

    “而除了豆子,还要测算的,有小麦、粟米、黍米,以及南方的稻米,这些各种农作物的需水量。对于降雨,也要保持记录…”

    “至于眼下,我们就按照最大的一个数字,2尺降水,来进行最为稳妥的准备!一千亩豆田,生长的四、五个月,需要2尺降水。按最糟糕的情况,那就是这四、五个月,一滴降雨都没有,全需要蓄水的坡塘供应!”

    “如此计算下来,一千亩的面积,2尺的降水,所需要的水…我们要建一个2丈(4.62米)深的蓄水坡塘,而这塘的面积,就是一百亩!”

    说到这,张承负深吸口气,纵身两步,攀到一颗最高的大石上。然后,他站在高处,环顾着、看着每一个童子的脸庞。这一刻,他一字一句的沉声开口,讲述着他千思万想后,太平道未来真正的“发展道路”!

    无论此时此刻,这些童子能否听懂,这就是真正的“黄天大道”,跨越数不尽的时光。

    “记住我说的话,‘千顷之田,必有百顷之坡,而两丈深最好’!记住这个10田1坡的比例,也记住这2丈的深度!这2丈的深度,对修建技术的要求不高,围拢的堤坝也比较容易修建,不会轻易垮塌…这就是县里乡里、村里庄里,最迫切需要的小型坡塘、小型水利工程的规模!”

    “无论是冀州还是并州、幽州…所有的乡间村庄,都需要这样的小型坡塘,来应对旱灾与洪涝!只要有这样一个坡塘修建起来,哪怕遇到大灾大旱的时节,乡民们也能保证种出豆子,保证活下去!而只要我们太平道,能在一个乡里村里,动员百姓信徒,修出这样一个小型的坡塘,主持好水源的分配!…”

    “那么,黄天在上!从此以后,这个乡间的村庄,数百口、上千口百姓的人心,就会彻底倒向我们…他们会从士族压榨的佃户,朝廷统治的蚁民,变成为自愿戴上黄巾的太平信徒!这就是我们太平道的道,生民之道!…”

    七月的流火升起东方,巨鹿的村庄中响起黄天的呼唤。大石上,张承负的眼中闪动星火,当着所有童子的面,给自己戴上了黄巾。而后,他目光灼灼,自信笑道。

    “来吧!下一步,我们好好勘察下庄子的地形…和村庄中的农户信徒一起,我们一起修出第一个坡塘来,挡住明年的旱灾!…”

    “愿太平!…”

    “愿太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