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张角的弟子们 (第3/3页)
明显得心应手,比底层出身的其他门徒,实在是出色了太多!
其中的原因,也很明显。这个时代,“文化知识”仅在家族中传播,从上层士族到中层郡吏,再往下就截然而止。而下层平民能获得的知识,只有巫祝、符道、谶纬、歌诀,还多是口耳相传,并不识字。
“党人?莫非…这位冀州刺史当着朝廷的官,还暗中和朝廷不对付?…”
五师兄谢初琢磨了片刻,才恍然大悟。他是中山国人,父亲死在了征羌的兵役里,但好歹留下了巫祝的传承。随后,他凭借着巫医的本事,在市井乡间赤脚行医多年,算是“巫医两开花”。他虽然文墨水平有限,但接触过各种上上下下的人物,也算是实践丰富、见多识广,跑的比谁都快!
六七年前,他在中山国行医,遇到了巫、医两道都“臻至化境”的大贤良师张角,就像一下子遇到了“祖师爷”,自然而然地就入了门。
“党人是什么?也是那些豪姓家的老爷们吗?他们为啥,会和我们太平道亲善?…”
“呵呵!我不信他们!豪姓的老爷,哪会有什么好人?他们只有放贷的时候,才会笑!…”
张承负看向左右,说话的正是六师兄伍登、七师兄高道奴。这两位师兄就很有些怀疑,完全不明白其中的关窍了。
其中,六师兄伍登是赵国(邯郸郡)出身,家中世代都是铁匠。赵国邯郸是冀州的冶铁中心,承担了朝廷打造军械的繁重徭役。伍登的父亲是铁匠,被朝廷征发了徭役后,因为没钱贿赂负责徭役的功曹属吏,活活累死在了官府的匠作中。后来,官府的徭役,又征发到铁匠伍登头上。他只能弃家逃亡,去参加太平道了。
而七师兄高道奴,则和张承负有点像,也是孤儿出身,可能还更惨些。高道奴是幽州涿郡人,胡汉混血,从小就被抓做了矿奴。好在,他长得极为魁梧,还特别能跑。四年前,他寻到机会从矿井逃亡出来,就一路往南,从幽州涿郡,逃到了相邻的冀州河间国。等到了河间国,他正好遇到太平道布施符水和麦饭粥,就一直跟着讨口吃的。最终,他凭借着惊人的“根骨体质”,被大贤良师收入门下。
至于张承负自己,那就更不用说了。巨鹿郡巨鹿县的农户,祖祖辈辈八代都是最底层的农民。直到三年前大灾,家中存粮耗尽,税吏上门催逼。父母长姐皆死,彻底家破人亡,田地也归了沮氏…
这么一算,巫、匠、奴、农,大贤良师后面收的四位弟子,竟然都是最贫苦的底层百姓,都和官府有着不共戴天的血仇!
从最初传道时,收纳有文化的寒门士族、破产小吏,到传道有了规模,投奔者众多后,反而收取底层出身的弟子慢慢培养。这种传道收徒的微妙变化,或许也能一窥大贤良师想法的转变。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这一饮一啄间,就像承负起了某种真正的天命!而这世间虚无缥缈的天命,究竟是由上到下,还是由下到上呢?
千百年来,华夏九州的答案从来都一般无二,就像那“天衍的四九”。只有当此时此刻,当黄天的太平道,第一次出现在世间,才有了那渺茫的希望,那“人遁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