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真有人买吗? (第2/3页)
就要拿出来了。
他媳妇都说了,现如今,存进银行的钱才是最保险的。
以往就他们那破窝棚,全天都不能离人,即便如此,也容易被人上门抢劫。
也就是这些年好了一点,以往,他们的日子更加难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没有一天能吃饱肚子。
附近还有地痞流氓,会上门勒索钱财,苦不堪言。
如今一切都好了,听说是朝廷下了力气扫黑除恶。
那些地痞流氓子,都被朝廷的人抓去改造了。
说是在京郊,给他们弄了农场,让他们天天劳动,当做惩罚。
还是朝廷有办法,这样的人没有重罪,打板子、坐牢、流放、砍头轮不到他们,就让习惯了游手好闲的他们去农场改造,去耕种田地,再好不过了。
有了新轮胎,拉车轻松多了,他努努力,一天也能拉上七八趟,赚的工钱不少。
“儿啊,你多吃点,要吃好点,把身体养好了,日后若是能一直跟着建筑队干,咱们家就翻身了。”
晚上,张老太拿出了一块饼子,里面还夹了一块肉。
“娘,咋还有肉啊,您怎么不自己吃?”
“嘿嘿,工地的规矩,三天吃一顿肉菜,今天娘分到了两块大肉呢,这块给你,娘已经吃过了。”
“娘,您自己吃,咱家还有腊肉,回头我吃。”
“瞎说,让你吃就吃,我儿天天拉车也累。”
------
连续去棚户区工地监工几天后,赵清虎就没去了。
事情上了正轨,接下来,只需要定期去看看,监督工地的用料问题,避免以次充好,有人从中渔利就好。
三皇子这家伙倒是有兴趣,天天都去,还盯着那正在建造的售楼部。
而且,赵清虎已经把价格跟广告都打出去了。
只要是售楼部好了,立马就开始销售第一批店铺。
“爹,咱们家要购入几间店铺吗?”晚饭后的茶话会,好不容易从男女地位争论中挣脱出来的大丫,提出了一个想法。
赵清虎点了点头,“放心吧,按照约定,围绕新区的商业街,有六成店铺是咱们家的,我会留下一些。”
自己家的工程,何必购入啊,直接截留就是,省时省力。
“辩论如何了?”
“没啥结果,就是投稿的人少了不少,才过去十几天时间,文章多是我们女子写的。”
“正常!”
一旦开启辩论,这也是开启民智的一种。
儒家那存天理,灭人欲的一套,还有什么三从四德,根本就站不住脚。
翻来覆去,微言大义,也就是那几句话。
只要是有一个公正平台,即便女子地位无法一下子提升上来,但是,好处多多。
眼看着事情差不多了,也到了赵清虎该出手的时候了,他让顾凌轩帮着润笔,上了一道折子。
其一,便是提高女性地位,允许女性外出务工,有挣钱养家的权利。
这里面,赵清虎隐晦掺杂了一些私货。
那就是工位的获取跟继承,女子跟男子拥有一样的权力。
工位继承,不仅父母、儿女有权利,妻子也同样有权力。
而且,把父母、配偶、子女列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兄弟姐妹,其余亲戚,是第二顺位继承人。
甚至是一些工伤赔偿,也按照这个标准来。
其二,便是妇女救助会,成为挂靠朝廷的组织,构建上书朝廷的渠道。
按照正常流程走,将之视为门下省的一个杂务部门。
其三,则是女子义务教育的问题,必须男女平分,享受教育资源。
这其中,赵清虎也藏了一个小心思。
那就是各部门的吏员考核,直接对接高等学府。
而高等学府毕业的女子,可以参与吏员考试,录取后成为吏员。
先走第一步,日后再动科举。
动科举的时候,赵清虎就要动大渊皇朝的官员选拔系统了,这可是大工程,可是挖掘儒家根基的最后一步。
三条建议,言简意赅,是结束此次论战的折子,同样也夹带了一些私货。
当这些事情成为常态后,女子拥有的地位自然会提升上来。
至于说三妻四妾的问题,赵清虎没有触碰。
不是全面开启民智,整个社会道德标准急速提升,提这个,那是自寻烦恼。
也没必要,大渊皇朝目前,还没有发展到这个水准。
最重要的是,允许女子外出务工,自己挣钱养家。
有了这个,女子才有了底气,可以不依靠他人养活自己,这样才能自己争取地位。
大渊皇朝的女子虽然受到了封建理学的压制。
但是,这天下也不缺耙耳朵,畏惧家里河东狮吼的男子大有人在。
拿到赵清虎折子后,门下省没有阻拦,直接递了上去。
宏丰帝朱笔御批,同意了赵清虎的折子,很快就公布在《大渊日报》以及邸报之上。
也算是正式结束了这一次的论战,让不少人松了口气。
持续下去,一些人真的怕自家媳妇翻身农奴当主人,把他们彻底压制下去。
结束了这一次的论战,时间也到了二月。
阳春二月,可对于京城来说,依旧是刚刚化冻,气温有所回暖而已。
朝臣们,收回了心思,开始处理朝政。
与此同时,棚户区的店铺预售开始了,出乎意料,火爆异常。
店铺有大有小,按照面积跟位置定价。
最低价,就是市价三倍,一个平方,大概是十五两银子。
担心店铺卖不出去,杜胖子,以及三皇子几人,都微服而来。
出乎意料,刚刚上架,二十七间店铺,便被人抢购一空。
拿到名额的,不管店铺位置,面积是大是小,那都是一脸振奋。
“我这个不错,在十字路口,人流量最大,我要开一家布庄!面积也大,哈哈,有一百多平!”
“吴老板运气好啊,哎,我就抢到了一个小的,才十几平,怕是只能开一个杂货店。”
“哈哈,已经不错了,开一个小食店也好啊,这里人流量绝对不会小。”
“就搬迁的居民就有十几万,我都打听清楚了,朝廷给他们分了房子,还有一些补贴。”
“我这个可以开个书局,附近的二十一小学跟中学,可是京城内,学生最多的,教职工也多,可惜啊,学校内部的食堂跟杂货铺,不让咱们承包。”
“说是三年一换,等三年后,商贾可以竞标,接受监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