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1章 辽东战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81章 辽东战事 (第2/3页)

  宏丰帝如今,拥有了碾压草原民族的利器,一战之下,就不是数十年和平,而是将草原纳入大渊皇朝版图的绝佳时刻。

    作为皇帝,他岂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朝廷文臣,原本是天然的保守派,千古一帝汉武大帝,也被他们骂了两千年穷兵黩武,独夫民贼的。

    究其根本原因,中原皇朝打草原游牧民族,是血亏的买卖。

    汉武帝打匈奴,文景之治积攒的国家根底,一朝就打没了。

    文臣能喜欢这个吗?文人上台后是什么结果,两宋就是他们的态度。

    唯有皇帝能彻底掌控朝政,才有可能出现北伐草原的盛举。

    同样的,武将也要强大,能跟文臣集团分庭抗礼。

    所以,中原皇朝反击草原民族,大多数时候是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初。

    左相、陆帧等文官大员改变态度,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工匠院给了门下省简报,辽东之外的土地,甚至是草原之上,红薯、土豆都是可以种植的,产量不低。

    以往贫瘠的草原,只能放牛牧马,如今可以种植粮食了,还是抗旱抗寒的高产粮种。

    这就不一样了,之前打击草原,中原皇朝啥都得不到,连打下的土地,都没办法耕种,血本无归,谁能乐意?迁徙汉民去放羊牧马,想想就好,去了后,也会变成草原胡民,从此不负汉人。

    如今不一样了,这些土地可以耕种。

    有个可以耕种的土地,就能保证粮食产量。

    有了粮食产量,就可以定居,可以筑城,这才是中原皇朝喜欢的,也是汉人喜欢的,耕读传家才是汉人的文明基因。

    筑城后,一座城池占据的范围,就永远会被汉人占据,这才是真正的开疆拓土。

    不能种植,只能放牧的土地,在这些文臣看来,那就是白给,根本守不住。

    毕竟,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杀不完的,杀了一批,数十年后,又会来一批。

    无法耕种的土地,汉人无法定居,无法筑城,那就永远守不住,迟早会丢,是赔本买卖。

    有了红薯跟土豆,这种情况就逆转了,文臣们对大片的草原土地自然也很感兴趣。

    而宏丰帝,早就眼热大草原上那广袤无垠的土地。

    赵清虎都告诉他了,领土的价值,不仅仅是能耕种。

    土地之下,埋藏的矿藏,不是价值?

    刚好,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