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43.传中球战术的前世今生(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43.传中球战术的前世今生(中) (第2/3页)

们的球员进入这个区域寻找破门机会,而不是将球分边然后送出一脚传中。

    14号区域的理论基础并不牢靠,而且这个理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已经有15年历史了,而且资料取自1998年加冕世界杯冠军的法国队,当时法国队以中路进攻为主――因为当时的法国队缺少顶级边锋,但他们却拥有齐内丁・齐达内。

    就像雷普利说的那样:“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但是统计数据往往更加直观。从2006-07赛季到2013-14赛季,英超球队场均有18次运动战中的传中,在这18脚传中球里,只有4次能找到自己的队友,并且能转化为射正球门的次数则要更少。

    你不会忘记刚才我们那个92脚传中才得到一粒进球的分析,这意味着大概每5场英超比赛中才会有球队利用传中进球。

    这比率真不怎么样,不是么?德甲联赛场均只有9脚传中,但凑巧的是,德国人却能打进更多的进球。

    有一项研究声称传中球战术让球队的进攻变得低效,摒弃这种战术将使每个赛季多产生300粒进球。

    不可否认,这种说法或许有些许道理。

    即便如此,传中确实没有往日那般犀利了。

    12年前,在英超赛场上大概能有三分之一的传中球能找到自己的队友。但是现在,这个概率只有五分之一,大卫・贝克汉姆也正好是在12年前离开了英格兰,不不不,应该和这个没什么关系。

    传中成功率锐减的原因之一便是单前锋的盛行。禁区内攻击手的人数总是少于防守一方的,而单前锋战术更是让这一人数比例趋于极端。中锋在对方腹地的孤立无援也意味着边路球员必须打进更多的进球,他们的职能也不能紧紧局限于传统边锋,而是要更接近于拉到边路的中锋。

    比如阿森纳的丹尼・维尔贝克、曼联的安东尼・马夏尔或者埃弗顿的阿鲁纳・科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