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年轻的代价 (第2/3页)
1996年欧洲杯,最年轻球队是英格兰,平均年龄是25.68岁,成绩是4强。
毫无疑问,1996年欧洲杯的英格兰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是英格兰第一次主办欧洲杯,他们有一套年轻又充满天赋的阵容。
后防线上,21岁的加里・内维尔已经是主力右后卫的不二人选,同时由于马克・怀特的受伤,21岁的索尔・坎贝尔和25岁的加雷斯・索思盖特也入选国家队,21岁的罗比・福勒在锋线上也风华正。这些青年才俊让三狮军团成为那届杯赛最年轻的球队。
遗憾的是,英格兰在半决赛输给了最终的冠军德国队,那一次是倒在了12码点球上。
过往五届欧洲杯,有三支最年轻的球队都进入了半决赛,斯洛伐克主帅的话显然站不稳脚跟。
但至少他说对了一点,上半场的英格兰在占上风的前10分钟,控球率高达72.9%,同时有惊人的12次射门,3脚射正,结果一个球都没有打进,这就是年轻的代价。
中场休息的时候,在itv担任这场比赛解说嘉宾的西汉姆联主帅斯拉夫・比利奇表示,这支英格兰在进攻三区不行,找不到进球的办法。当然,这一点在本届欧洲杯很多强队身上都有这个情况,比如德国队,在对手全线回防的时候,你很难找到办法进球。
但天空体育和bbc联合演播室的嘉宾有不同的意见。
加里・莱因克尔就指出,这场比赛排出全部替补球员,本身就是托大,一来替补球员之间实力差距较大,二来相互之间缺少默契和配合,好几次单打独斗错失了不少机会。最后,两条边路和主力差距太大,尤其是左后卫瑞恩・伯特兰,防守太差,频繁被斯洛伐克的左边锋弗拉迪米尔・打爆,加上不擅防守的拉希姆・斯特林和杰克・威尔希尔,上半场大部时间不被斯洛伐克压制暴打最后丢球,那才怪了。
阿兰・希勒也指出不应该在中场排出三个攻强受弱的中场,质疑罗伊・霍奇森为什么不上有防守功底的罗斯・巴克利。
马丁・泰勒含蓄的表示可能是被前两场的胜利冲晕了头脑,没有乾生的英格兰失去了进球能力,未能对斯洛伐克的后防线形成足够的威慑力,导致对方能肆无忌惮的摁住英格兰半场狂轰滥炸,这样的全替补首发最后只丢一个球,已经算是上帝保佑了。
莱因克尔则是直言不讳的说道:“罗伊老了,他已经落后这个时代十年了,过时的战术,差劲的临场指挥,英格兰要想在两年后世界杯有所突破,必须换帅!”顿了顿,不顾泰勒和希勒的苦笑,坚定的说道:“他要是赖着不走,乾在他手上,会被他用烂!”
而华夏的足球圈更是一片声讨霍奇森的声音,半夜三点熬夜看比赛,结果特么的看的是全替补,乾生都不上,输球了吧。
虽然网上一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