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27章 政令,需因地制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27章 政令,需因地制宜 (第3/3页)

千人,直接杀完了事!

    可几万人,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这就不可能靠杀了。

    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融合,互相接纳,找到平衡点,就是最好的结果。

    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

    文明本来就是慕强的,对于强势的文明,弱势的文明自然会去学习,不需要谁去逼迫。

    这就跟现在说的因地制宜一样,不能强硬的去规定,必须要怎么怎么做!

    朕也不是万能的,有些事情朕也得认个错。

    政策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不合适。

    这一点,朕吸取这个教训,尔等也要吸取这个教训。

    不要高高在上久了,就完全不知民间疾苦了。

    这次朝会结束之后,朕会下一道圣旨,让各地因地制宜。

    就好比种树那个政策,在北方比较实用,可是在南方的话,说实在话,除非整个山头都薅秃了,否则没有那个必要。

    现在的南方还地广人稀,瘴气密布,本身就需要多多砍伐的时期,也不需要种植,凭着南方的天气,树木丛林就会长得很好。

    这是一次教训,朕与尔等都要好好吸取这次教训。

    但是,政令虽可因地制宜,圣旨却无法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去写。

    否则,那就是模棱两可,地方官员就会有话说。

    这其中的度,是非常难以把控的。

    因此,政令和圣旨,依然以全面考虑的方式去写,去执行。

    不过,到时候各地有权写奏疏上报,指出相应政令的不合适之处。

    如果确实有理有据,朕改之!

    可效仿民族政策一样,可执行部分甚至不执行,不过需要朕亲自批准。

    否则,一律按抗旨论处!”

    “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

    这个事情,百官觉得对自己也有好处,算是给他们开了一个门。

    如果有些东西,他们觉得不合适,或者对自己的利益不利,就可以找个借口上书。

    只要这个借口,让李承乾反驳不了就好,这里面大有可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