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政令,需因地制宜 (第2/3页)
就是属于泽国。
对当地的百姓来说,若是当年雨水泛滥,到处都变成了一片湖泊,对他们来说也无关紧要。
因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他们本身大多是打渔为生。
日常的时候,由于云梦泽的名气,所以总是有那么些文人,喜欢跑去泛舟,去吟诗作对什么的。
如此,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有了生计。
他们并不需要靠种粮为生,无非就是种一些来保障家庭,以免出现某些意外。
这种情况下,他们并不需要多少能够种庄稼的土地,需要的反而是一片水域。
朕这个疏通河道的命令下去,在他们看来就是吃饱了没事干。
因为他们那边的河道,最多就是行船的时候使用,平时水面并不比陆地要矮多少,稍微有些水就会蔓延到陆地上来。
这疏通河道,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改变。
第二,那一片的地域特殊,缺水的时候水往外流,涨水的时候反而会洪水倒灌。
这样一来,疏通了河道之后,反而会导致缺水的时候水流更快,洪水倒灌的时候也水流更快。
诸位爱卿,抛开成见,仔细想想,疏通河道对他们有好处吗?
若是疏通过度,甚至遗祸无穷,对是不对?”
“……”
百官张着嘴巴,一个个如梗在喉,却哑口无言。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云梦泽的情况,可是在李承乾的形容之下,他们还是能够知晓一二的。
疏通河道这个水利工程,如果是在那种情况下的话,好像的确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
毕竟这个时候的官员,还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他们就算完全不接触民间,也不是脑子缺了的人。
道理是很好理解的,很容易就能够想出来的那种后果。
“因地制宜,这四个字很容易理解,可真的好难做到!
朕当初说,保留各民族的特色,这也是一种因地制宜。
文化的认同不是一朝一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如果强制性的想要消灭某种文化,除非人家就只有几十人,几百人或者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