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致敬世界名画:《雾海上的旅人》 (第2/3页)
火星上孤独而崇高的精神求索。
姜闻饰演的主人公,孤独地伫立于火星的苍茫之中,种下那株绿色植物的举动,何尝不是一次对文明与生命意义的追问?
不是局限于个人求生,而是“孤独的人”对文明火种的坚守与凝望,就如画中旅人站在悬崖之巅,眺望远方的雾海——
孤独,却心怀天地。
“哈?你该不会真想结合一下拍出这么个画面吧?”姜闻见吴宸陷入沉思,不由得好奇地问道。
吴宸收回思绪,轻轻点了点头,语气渐渐兴奋::
“我觉得很可行,刚好后面你有一场独自驾驶火星车外出的剧情,我们可以选一个红色沙丘,拍出一组类似的镜头。
设想一下,火星荒原上一片苍茫,漫天黄沙卷起,风暴即将来袭,天空呈现一种暗红色调,你穿着宇航服,孤单地站在山脊上,背影挺拔,这场景本身就自带情绪张力”
他此时确实想借助“世界名画”来达成视觉与情绪的双重超越。
“还真给你想通了?”
姜闻一愣,继而神情也亮了起来。
电影中,借助世界名画来致敬和再创造,是极其有效的视觉叙事手法,拍出了不少影史电影经典画面。
主要是因为这些名画经得起时间考验,往往构图精妙,情绪精准。
而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借用名画的构图,可以立刻达到构图美感与叙事张力的双重统一,用“静态文化图腾”丰富“动态影像语言”.
当电影引用它,观众哪怕不明说,也会下意识感受到这层文化深度与精神象征,这会迅速在情感上制造冲击,比如孤独、崇高、虔敬、悲壮等强烈情绪。
夜幕低垂,酒店内灯光明亮。
姜闻再次死皮赖脸地凑了过来。
吴宸正坐在桌前,埋头撰写新增加的分镜脚本,稿纸上已密密麻麻地标注了一系列拍摄细节。
毕竟名画是静态的,但是变成电影是动态的,这就不是说一个拍一个简单画面就能解决的事。
姜闻凑近一瞧,眉头微挑,诧异道:“七个镜头?”
只见纸上写着镜头一的主要意图就是建立场景尺度感,体现个体之渺小与火星之浩渺。
而后面则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