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13章 何必敝帚自珍? (第2/3页)
国里也有能工巧匠。要是天朝上国肯指点一二,我们小邦百姓也能沾沾陛下的光。”
他话头一转,尾巴露出来了,“说来惭愧,我国有个算学难题,怎么也解不开,今天这好日子,能不能请大唐的大学问家,给咱们解解惑?”
新罗使臣金春秋,长得倒是人模狗样,比前头两个会说话。
他先夸大唐文化如何昌明,诗词歌赋天下第一,然后话锋一转:“早就听说大唐文风鼎盛,今天能见到天颜,真是三生有幸。小臣不才,想献丑几句,跟大唐的文人雅士们学学,长长见识。”
说完,当场念了首新罗七言诗:“白日西山暮,黄河东海流。人生若朝露,盛年不重来。”
词句还算过得去,意思却没什么新奇,都是些老掉牙的话。
可他后头的新罗副使和随从,立马一片叫好:“好诗!好诗!金大人真是才高八斗!”
那样子,滑稽得很,纯属自嗨。
李世民给这一通吹捧,加上他们那副“求知若渴”的模样,弄得有点晕乎乎。
又见众人目光都盯着他,觉得这正是显摆大唐文化自信和技术实力的好机会。
他瞅了瞅面色如常的李承乾,大声笑道:“好好好!各位远来是客,既然有这个兴致,我大唐哪能小气?太子担心的,也有道理。不过嘛,一些浅显的技艺学问,交流交流,也没什么不可以。明天,就在弘文馆设宴,各位尽管畅所欲言,朕让太子和朝中博学的人作陪,热闹热闹!”
宴席散了,夜深了。
东宫寝殿里,苏玉儿给李承乾解着衣袍,眉宇间的忧虑藏不住:“陛下今天,好像没把殿下的话听进去。明天弘文馆那场会,妾总觉得不只是切磋技艺那么简单。”
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妾通过苏家在四方馆的眼线打听到,这几天,高昌、吐谷浑、新罗,还有几个西域小国的使臣,私底下走动得挺勤,像是在串联什么。”
李承乾嘴角那抹冷笑越发明显:“父皇还是太看重这万国来朝的虚名。不过,他们既然想‘求教’,孤就让他们‘满载而归’,只是这‘载’回去的是什么,可就由不得他们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