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熙丰三年,毕! (第3/3页)
是变法都具有连贯性,变法者自然是不能轻易离京,以免变法突生变故。
“英国公、宁远侯、镇南伯、忠敬侯。”
关于统帅人选,江昭有过考量,徐徐道:“若英国公尚能出征,便以英国公为主,顾廷烨、王韶二人为辅;若英国公不能出征,便从顾廷烨、王韶中任选其一,忠敬侯为辅。”
“英国公…”赵策英凝眉,面有难色。
英国公是老一辈的人物,年岁已是六十有六。
这样的年纪,就怕是活着出征,病故归来!
风险如此之大,还让其出征,为免显得君王没有体恤之心。
“可否集顾廷烨、王韶二人之力,却不必让英国公老将军出征?”赵策英皱眉问道。
关于入边镇守的武将搭配,江昭说了两种情况:
一、有英国公,以英国公为主,顾廷烨、王韶二人为辅。
二、没有英国公,以顾廷烨、王韶其中一人为主,忠敬侯为辅。
两种搭配方式,第一种搭配几乎是吊打第二种搭配。
并非是因为英国公厉害,而是因为顾廷烨和王韶二人厉害。
可若是细究起来,其实还少了一种情况。
没有英国公,但顾廷烨、王韶二人皆有之。
赵策英沉吟着,补充道:“以顾廷烨、王韶二人的统兵本事,若一齐入边,有没有英国公都不太影响布局。”
这话,并非是信口开河。
论起统兵的经验和功绩,顾廷烨、王韶二人单独拎出来一位都未必比英国公差。
特别是功绩方面,英国公半辈子磨砺也就偏向于“守成”,顾廷烨、王韶二人可都是开疆拓土的主。
抛开资历不谈,单论功绩,英国公绝对不如王韶和顾廷烨!
仅是瞥了一眼,江昭就知道了赵策英的心思,不禁摇了摇头,淡淡问道:“若两人皆入边,陛下以谁为主帅?”
一句话,轻松打破了赵策英心中的侥幸。
武将之中,顾廷烨和王韶的履历最为特殊,两人都是深度参与了两次开疆拓土的拓土大功臣。
一人凭借开疆拓土身披紫袍,承袭爵位;一人凭借开疆拓土实现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就功绩而言,两人都是武将中独一档的存在。
就官职而言,两人都是掌握一司的都虞候,实权滔天。
两人的差距,实在是微乎其微。
事实上,英国公究竟能不能打仗不重要,重要的是综合资历、经验来讲,英国公暂时压得住顾廷烨、王韶二人。
反之,若是没有英国公,两人一齐入边。
若是顾廷烨为统帅,王韶肯定心生不满。
反之,若是王韶为统帅,顾廷烨肯定也会心中不满。
究其缘由,盖因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两人的官阶有着些许微小差距,仅是意味着两人的机缘和功绩暂时有着些许差距,而非统兵本事有差距。
可若是两者一人为主,一人为辅,相当于强行让两人分出了高下。
若是两人一齐出征,这一次以顾廷烨为统帅,下一次肯定还是以顾廷烨为主,王韶为辅。
毕竟,上一次就是顾廷烨为主!
反之,也是一样的情况。
这一次以王韶为主,下一次是不是还是得以王韶为主?
既是如此,一次落后,也即意味着一辈子落后。
这谁肯答应?
这与头上有主帅的情况不同。
要是头上有一名镇得住两人的统帅,两人皆是掌握一军,那就是地位平起平坐,没有高低之分,无非是暂时的功绩可能有差距而已,不足为奇。
可若是头上没有主帅,那两人的地位就是一人为主,一人为辅,地位不平等。
为辅之人,肯定会下意识的不断纠主帅的小错,甚至持反对意见,以此表达心中不满。
这种情况下,除非是主帅和辅将有较大的能力差距,不然大概率会是纠缠不休、内斗不断、难分胜负的结局。
这能打胜仗?
赵策英了然,叹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朕一时鬼迷心窍了。”
其实,他也不是不懂这个道理。
只不过,心存侥幸,希望鱼与熊掌兼得而已。
毕竟,以顾廷烨和王韶的本事,两人联合起来可不是一点半点的厉害。
若是能不折腾英国公老将军,还能让顾廷烨和王韶入边,自然是理想中的结局。
“既如此,就让王韶暂领边军吧。”
赵策英沉声道:“若是边疆生乱,再让英国公老将军和仲怀入边维稳。”
这么安排,主要是考虑了三方面的问题:
一则,边疆打起来的概率不大,英国公已是垂垂老矣,尽量还是不要折腾人。
二则,顾廷烨入京不久,也不好让他立刻入边出征。
三则,以王韶的本事,就算是真打起来,也能暂时稳住边疆。
相较而言,这已经算是最好的抉择。
江昭点头,抬手一礼:“陛下圣明。”
……
十一月初一,两道圣旨颁下。
一道圣旨跟银匠有关。
官府召集炼银巧匠入京参与炼银事宜,有功者封官。
一道圣旨传入边疆,主要是针对边疆的突发状况,予以放权。
若是边疆生乱,王韶可暂领河东路将士抵御敌军。
然而,截止十一月末,也未曾见到辽国有任何大动作。
于是乎,十一月、十二月……
熙丰三年,就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