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二章 万众瞩目!(5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二章 万众瞩目!(5k) (第2/3页)

经清楚,他的责任算不上大。

    作为百官之首,一旦江昭取回贺表,他就已经完成了贺表的“全”字。

    至于贺表的内容出了问题,那就是呈奏贺表者江昭与书写贺表者黄景,这两人承担大部分责任。

    毕竟,虽然百官贺表他都会查验一道,但理论上贺表是唯有官家才能观看。

    作为百官之首,他无权查黄景的贺表,自然也就不知道黄景贺表有问题,那这事也就跟他无关。

    顶天了,也就是分一小部分责任。

    倒也无妨!

    “这......官家有意一观。”李七一脸的迟疑:“要不先将就这些送上去,我且如实上报,待会儿钟响之前送上,也是一样。”

    “也好。”富弼点头。

    官家有了查阅的兴致,只好呈上去。

    反正,钟声未响。

    只要钟声响彻之前呈上去,那就还是“全”,仍是吉利。

    李七上前,揽着百余份奏折走进偏殿。

    时间越来越急,韩章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垂拱殿。

    鎏金蟠龙烛台高燃,紫檀龙纹御座之上,赵祯缓缓问道:“都呈上来了?”

    “什么也瞒不过陛下法眼,的确是差了一份。”李七躬身道:“听说是那个官员生了重病,这会儿已经送去了韩府,韩尚书已经派了新晋状元郎去取。”

    “状元郎啊!”赵祯微微点头:“状元郎策论务实,办事应该是出不了差错。”

    赵祯说着,不急不慢的翻了起来。

    大致翻阅了几份,赵祯心头一动,扫了一眼奏表的官员名字,不禁问道:“那个黄景的贺表呢?”

    这些日子,文武百官默契的不再劝谏立嗣,他好不容轻松一点,却又冒出来一个妄想出名拔尖的礼部郎中,可是狠狠的恶心了他。

    他倒是要瞧瞧这种满口仁义君子,句句不离立嗣的官员,上奏的贺表是什么样。

    “你方才说,有一个官员生了重病?黄景的贺表呢?”赵祯一点也不随意的问道。

    “这......”李七心头一惊,连忙甩锅:“奴......奴婢并不知道是什么黄景的贺表没有呈奏上来,都是宰辅大相公说的。”

    赵祯罢了罢手:“马上就是卯时末,宣百官进殿吧!”

    “是!”

    “宣,百官进殿!”

    一声落下,文武百官齐齐进了垂拱殿,几位阁老相互对视,望来望去。

    说实话,除了刘沆与富弼以外,几位阁老都不希望出现这么一份贺表。

    贺表的内容,甚至都不用猜,无外乎就是过继宗室的问题。

    这封贺表的内容肯定算不上差,否则就是冲着抄家灭门去的。

    无非是出现得不合时宜而已。

    当然,不合时宜,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贺寿的大喜日子,出现这么一封贺表,无疑是有些煞风景。

    这封贺表不出现,就不能“全”,官家会不高兴。

    要是出现了,官家会更不高兴。

    “贺表差了一份?”赵祯问道。

    这是他少有的举办贺寿喜事,也心存冲喜之意,为的就是希冀苍天怜悯,生个儿子继承江山社稷。

    一个“全”字的基本的条件,不可或缺。

    “回官家,状元郎已经去取,估摸着快了。”富弼无奈答道。

    赵祯点了点头:“不耽误吉时就好。”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赵祯轻轻翻阅贺表的声音,让人不敢有丝毫放松。

    要是错过了吉时,那可是大错。

    卯时末,钟声就要响起,一人大步入殿。

    “贺表!”

    “贺表来了!”

    江昭气喘吁吁的跑进大殿。

    “呀,贺表!”李七望见这一幕,大步上前取过贺表,一个滑跪,直达御前:“官家,黄景这份贺表也呈上来了!”

    “噹!”

    就在贺表呈上去不到十息的时间,钟声响起。

    “倒也准时。”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

    准时,那就是好事!

    说着,赵祯顺手拿过新呈上来的贺表,从容撕开信封。

    一望,瞳孔微振,轻松的表情凝重起来。

    “陛下春秋鼎盛,然《易》云: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劝谏立嗣!

    赵祯脸色一沉。

    贺寿的贺表,可都是有规章制度的东西,开头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尾是什么,都一一有规定。

    这一篇......

    赵祯的好心情一下子就去了七分。

    他心头一沉,却又不可避免的为之吸引,硬着头皮想看究竟写了些什么东西

    往下看去,又看了几眼。

    “啪!“

    礼部郎中黄景的贺表被狠狠的甩飞。

    “昔汉昭帝无嗣而择昌邑,实宗庙之福也——”仁宗踉跄起身,十二旒冕冠珠帘狂颤如急雨。

    “好个宗庙之福!”

    “朕尚在位,尔等就这么急着给大周找【昌邑王】吗?”

    汉时,昭帝病亡,无嗣继承江山,昌邑王本为宗室子,经霍光支持,迎立为帝。

    一向仁慈的官家一怒,满殿朱紫伏地战栗,就连宰辅大相公富弼也为之惊颤。

    “陛下息怒!“

    “陛下诛心之言啊!陛下是大宗,臣等断然不敢有此想法!”

    兖王、邕王两人相继走出,眼中尽是惊骇。

    他二人是宗室代表人物。

    两人身子尽是战栗,惴惴不安。

    天子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是太过诛心,他二人是汴京最有声望的实权王爷,这句话可不就是针对他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