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乌儿鳝:导演评竞品不合适 饺子:我没说话啊? (第2/3页)
什么都不做啊!
乌儿鳝连夜召集核心团队商讨对策,会议室内烟雾缭绕。
宣传总监率先拍桌:“陈默这是破坏行业潜规则!导演公开踩竞品,以后谁还敢投资电影?”
众人纷纷附和,认为必须从“行业道德”角度反击。
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比实力,比势力他们都比不过陈默啊!
编剧组组长灵光一闪:“我们可以发声明强调‘导演互评’的危害性——今天陈默能骂《封神》,明天所有烂片都能互相甩锅!”
他激动地调出数据,“大家看,去年春节档七部电影豆瓣均分5.2,要真放开互喷,整个行业就完了!”
舆情监控负责人却苦笑:“网友现在全站陈默那边。热搜第三是#建议陈默出任电影质检局局长#,第五是#封神剧组连夜订购天线宝宝版权#”
他投影出网友恶搞图:乌儿鳝被P成蓝精灵,头顶对话框“陈导我错了,第三部改拍《宝宝巴士》。”
最终乌儿鳝拍板定调:“发通稿重点打两点:第一,导演评价应客观专业,不能娱乐化,暗示陈默为流量哗众取宠;第二,呼吁尊重电影工业的复杂性,暗示7亿特效费确有苦衷。”
他沉默了一下,又补充特意强调:“千万别说陈默影评不实,要强调‘不专业,不客观’!”
很快的,《封神第二部》剧组就针对陈默的影评发布了官方声明。
针对近日网络上的争议性评价,我们秉持对电影艺术的尊重,作出如下回应:
关于导演互评的行业准则!
电影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导演间应保持专业客观的交流态度。
我们呼吁行业避免将严肃的影视批评娱乐化,以维护健康的创作环境。
若放任主观情绪化评价蔓延,恐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未来投资者或将因畏惧舆论风险而回避创新题材。
关于特效与工业化的复杂性
《封神》系列始终致力于推动华语电影工业化进程。
7亿预算中,60%用于搭建全新虚拟拍摄系统及培养本土特效团队(附技术白皮书链接)。部分镜头因技术调试未达预期效果,但正如所有工业化探索一样,短期阵痛是为长远发展奠基。我们欢迎专业影评人提出技术建议,但拒绝将复杂工艺简化为“页游特效”的片面论断。
致观众的一封信:
影片的艺术风格本就有争议空间,封神宇宙的“魔幻写实”设计初衷是为突破传统神话叙事(例:闻仲坐骑的赛博朋克化是对“神性与科技”的隐喻)。我们理解观众落差感,但恳请给予华语特效团队成长时间。即日起开启“观众意见直通车”,所有批评将纳入第三部优化方案。
很快的乌儿鳝转发声明并配文:
“接受批评,但拒绝标签化。从《画皮2》到《封神》,我们团队始终在挑战华语电影天花板。若‘天线宝宝’能唤醒行业对特效人才的重视,这骂名我背了。PS:第三部闻仲摩托已改装新能源,欢迎@陈默老师来质检。”
对方的这份声明和乌儿鳝的转发回应,的确有一点用,但是用处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