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身如浮萍 (第3/3页)
。周边用泥土堆砌了一个台子,上面放着两块木板拼凑的案子,盖上麻绳编制的锅盖后,林娘拍了拍手,上到船上去取了一瓢微黄的面,扣进陶盆里后,开始掺着水和面。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炉火映在韩登的脸上,脑海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凌晨坐在石头墩子上,扭动着身躯,两个食指一摇一晃的哼着歌,知足常乐。
他是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韩登不是。
不是身处金字塔的顶端,认识很多稀有珍贵的物件,见过很多了不得的大人物,就叫见过世面。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吃的了山珍海味,也咽的下粗糠野菜;立于达官显贵之列谈笑自若、混于贩夫走卒之中唾沫横飞;能与寺僧辨经禅,可与田汉论农桑。
世间已经发生的、将会发生的任何事情,都经历过、都听闻过、都设想过,都能接受,这才叫见过世面。
迄今为止,整个大郑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凌晨和文若。
没错,就是那个亲生父母决裂不影响正常上班;弟弟和舅舅联合起来搞事不抱怨一言;从江淮少帅干到大郑储君没生出骄纵;教坊司轻车熟路,夫妻间琴瑟和鸣;领兵作战时血流成河,闲居庭室时体谅仆婢;万事藏于心,面色静如常的——太子爷。
凌晨估计,在文若的心里,可能连跟自己决裂的场面都已经推演过了。
汪阿二洗干净后,穿上一套薄褂子,神清气爽的坐到了二人面前。
“阿二哥,你今年贵庚呐?”有个窝过夜后,凌晨心情大好,主动和热心的主人家攀谈起来,
“嗨,贵啥呀,我今年三十有五了~”
“你这是从其他地方来魏集镇上讨生活吗?怎么住在船上?”
听到凌晨问起这些,汪阿二抱着膝盖微微轻叹后,笑着说道:“我就是魏集镇上人,住在这里…说来话长啊!我爹去世后,就给家里留了半亩田地,哥哥嫂子养着我娘,院子和地就给他们了……
兄嫂要赡养老人,没地没房不行。我自己孤身一人,又有力气,总归是饿不死的。这些年兵匪少了,过往的客商多了起来,我自己攒着买了这条旧船,也算是有个安身的去处。”
唉,这天聊的……
凌晨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难过,像汪阿二这样的随水浮萍,在整个大郑恐怕不是少数。
新朝初立,朝廷的目光都在稳定大局中,很难有精力和财力来改善民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不能一统天下,兵祸连年,像汪阿二这样的人,恐怕连现在的生活都维系不住。
韩登将目光转向低头认真擀面的林娘,开口问道:“当初娶嫂子时,阿二哥花了不少积蓄吧?”
提起这事,汪阿二笑着挠了挠头,脸色既尴尬又带着点得意的看了看韩登,最终还是说了出来:“没花钱。”
嗯??
话音刚落,韩登跟凌晨都愣住了,纷纷不解的望向汪阿二。
“哎呀……就是……以前我是给镇上杜老爷做长工的,负责照看和撑送他的船筏。那年河北兵祸,她跟着难民逃到北岸,后面还有兵匪追着杀人,所有人都跳进黄河里,我尽力救上来了七八个人,拉回了南岸。
其他人不是有人做伴,就是大男人孤身一个,都走了。唯有她……唉,无依无靠,又兵荒马乱的,后来就留了下来。说起来,她还认识字呢,跟着我这糙苦力,着实是委屈她了……”
汪阿二轻描淡写的闲话,直接将殿帅和秦王硬控在原地。
他俩手上的人命加起来绝逼过千了,如果算上指挥和策划,那估计十万都刹不住。
可是当他们听到这种天意弄人、世事无常的事情后,还是免不了内心一阵唏嘘。
那位将面条搭在胳膊上、正在往汤锅里揪面片的林娘,以前很有可能是某个富贵人家的掌上明珠,在锦衣玉食中长大,也幻想过与夫君吟诗作画、品酒论茶吧……
不是说跟着汪阿二过现在的生活不好,只是这种环境和处境的巨大变化,一般人恐怕很难接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呐!
大家……
都在努力生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