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六塔河案 (第2/3页)
宋庠闻声转身,见陆北顾气息沉稳,显然不是急匆匆地卡时间赶过来,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学生陆北顾,拜见先生!”陆北顾深揖见礼道。
宋庠颔首道:“坐。”
书案上,文房四宝齐备。
而取代昨日试卷的,是一张邸报。
《说文解字》曰“邸,从国舍也”,在唐代,地方节度使在京城都设有邸,而到了唐代宗大历十二年,这些邸统一改称进奏院,负责人称进奏官,代表地方节度使呈报奏章、下达文书以及办理其他交涉事宜。
而进奏官们还有一项日常性的重要任务,就是及时向地方节度使报告朝廷发生的事件,这些信息都是以书面形式传递到地方的,称“进奏院状”,也称“邸吏状报”。
宋承唐制,同样设立了进奏院,不过进奏院就不是地方派人到中枢了,而是中枢专门管理的信息发布机构,正如《宋会要辑稿》中所载“国朝置进奏院于京师,而诸路州郡亦各有进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谓之邸报”。
大宋的邸报并非定期刊行,发行频率大概是一到五日之间发一份,得益于印刷术的进步,刊印的速度还是挺快的。
在内容方面,邸报刊登的主要是四方面,第一是官家起居情况;第二是官员的任免、升迁、贬谪、致仕、离世情况;第三是经过审核的奏章;第四是军事、科举、刑名方面的重要事件。
总而言之,邸报是大宋官员们了解朝廷动态最重要的手段,通常来讲,进奏院编辑的邸报初稿,先要经过门下省“判报”来决定稿件的取舍,之后报到两府,由两府相公共同审定“定本”,然后邸报才能以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形式向各地分发。
不过一些敏感的事情,经过门下省和两府层层审查,延迟发布会导致邸报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所以,开封城里还有不少私人小报在流传,以供没有资格阅读邸报的平民了解大宋的时事,而官员们其实也养成了先看小报再看邸报的习惯。
“昨日点你之弊,在于实务未深,行文之‘度’未精,今日便以不久前一件震动朝野之事为例。”
宋庠拿起邸报,翻到朱笔圈注处,念了起来。
“嘉祐元年四月,李仲昌等人堵塞商胡口黄河北流河道,使河水导入六塔河分洪河道,因河道狭窄不能容纳以至于决口,洪水肆虐,淹没民田、庐舍无算,溺毙人畜甚众,朝廷耗费巨万、征发民夫上万之工程,甫成即溃!”
六塔河工程吗?这确实是紧跟时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