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9章 人生停在十八岁的曾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99章 人生停在十八岁的曾巩 (第3/3页)

物是人非的岳阳楼,想起已经去世的范仲淹,曾巩才会触景生情,乃至一时失态。

    “哎。”王陶叹了口气道,“子固兄其实不必如此,以子固兄的才华,若不是家中有事,早该考中进士了.明年有可能是欧阳公来作礼部省试的主考官,子固兄还是极有希望的。”

    从事实来看,前半句纯安慰,后半句反倒是有可能。

    曾巩张了张嘴,最后也只能苦笑。

    “希望吧。”

    王陶和曾巩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叙话,他们也不好插嘴,只得坐在旁边听着他们对话等上菜。

    仔细听后,陆北顾心头却也不由地有些感叹。

    感叹什么呢?当然是大宋的科举制度,真是公平到有些残酷了!

    曾巩出身士大夫家庭,祖父曾致尧作过户部郎中,父亲曾易占作过太常博士,而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十二岁就能写《六论》,提笔立成,标准到不能再标准的神童开局。

    他接下来的人生,也堪称顺风顺水。

    十八岁时随父赴京,以文相识王安石、王陶,结为挚友,随后进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被欧阳修收为门生,同杜衍、范仲淹等名臣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自此名闻天下。

    然而,曾巩的人生在十八岁之后,就仿佛按下了暂停键。

    他考不中进士,而且是屡试不第.在庆历七年家中没出变故前,曾巩就考不上,后来这些年家中稳定了之后,好几次赴京赶考也没考上。

    换到别的朝代,怎么可能父祖都是京官,自己认识这么多高官大员,才华又足够惊人,却还考不上进士呢?

    然而大宋的科举制度就是如此,公平到残酷。

    庆历兴学后,别管你是谁的子侄,别管你认识什么人,更别管你自负有多高的才华。

    考不上,就是考不上。

    哪怕是苏洵和曾巩这种“唐宋八大家”来了,考得不够高也中不了进士。

    而今年距离曾巩十八岁入京那年,已经足足过去二十年了。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青丝变华发。

    曾巩年轻时认识或听说的上一代人,也就是天圣年间那一拨的进士,天圣二年的宋庠、宋祁、叶清臣、郑戬;天圣五年的文彦博、韩琦、包拯;天圣八年的欧阳修、富弼、王拱辰。

    这些人要么位极人臣,要么已经作古。

    而他的同龄人,基本上也都爬到一方大员的位置上了。

    比曾巩小三岁的王安石,如今已经是常州知州,再进一步便是真正有资格在庙堂上搅动风云的大人物。

    比曾巩小一岁的王陶,虽然仕途上比王安石慢了一步,现在只是岳州军事判官,但下一步大概率就是调回中枢充实履历,过几年再外放,同样是知州。

    唯有曾巩,依旧是个落魄举子。

    他的人生就像是永远停在了十八岁那年,只能看着同龄好友不断前行,渐行渐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