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5章 发乎情,止乎礼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55章 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3/3页)

关系。

    苏洵的论述则更侧重于“礼”作为道德根基对“法”的补充与超越,以及僵化礼法对变革的阻碍,其雄辩风格与批判锋芒再次显露无疑,与陆北顾的论述形成了不同角度却同样深刻的呼应。

    而且,苏洵似乎也吸收了一些陆北顾所写版本《六国论》和《项籍论》的变革观点。

    对于苏洵的回答,严正亦给予了肯定。

    下午的课程在严正高强度的思维锤炼中结束,众人皆感心力交瘁,晚餐的麦饭和清汤倒是比昨天好,但也难解精神上的疲惫。

    当暮色四合,烛火再次点亮松涛斋时,气氛已凝重得如同灌了铅。

    另一位学官如期而至,讲授诗赋的“情景交融”与“托物言志”。

    然而,经历了白日严正的洗礼和面临淘汰机制的重压,不少学子虽强打精神,眉宇间已难掩倦色,应答也少了昨日的锋芒,就连苏辙在诗赋上的发挥都有些表现平平。

    当学官离去,助教将那张决定命运的考卷再次分发下来时,书斋内只剩下沉默。

    考卷上,墨义题里《礼记》相关题目占据了近半篇幅,题目刁钻程度比白日严正所讲有过之而无不及,策论题则要求结合《周礼》与当朝官制论“省官”之利弊,诗题则限定了“秋日感怀”的寻常题目。

    三炷香的时间,陆北顾摒弃杂念,全力应对,答完卷之后也是额头见汗。

    香尽,卷收。

    等待的时间,比答题更为煎熬。

    终于,熟悉的脚步声再次响起。

    助教的出现,让众人反而有了如释重负的解脱之感。

    “嘉祐元年四州英才讲习会,次日松涛斋日考末位者——”

    “泸州,韩子瑜。”

    韩子瑜猛地抬头,他嘴唇翕动了几下,昨日周明远的身影仿佛在此刻与他重叠。

    “韩生。”助教的声音不带丝毫波澜,“请回去收拾行囊,今晚得搬到州学外面的民宅住。”

    韩子瑜脸上那惯有的锐气如潮水般褪去,只剩下一种灰败的死寂。

    他默默地、动作僵硬地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纸砚,那速度慢得令人心焦。

    当他抱起自己的笈囊,转身走向门口时,那背影挺得笔直,却透着一股好像被硬生生折断的悲怆。

    他没有再看任何人,跟着外面等候的杂役,脚步沉重地消失在门外廊道的阴影里。

    斋内鸦雀无声。

    十二张书案,如今又空了一张。

    州试前最后的淬炼,正以最残酷也最直接的方式,锤炼着每一个渴望跃过龙门的灵魂。

    “陈元礼教授有言,诸生谨记——州试龙门,非独考才学,更炼心志,心志不坚者,难免为他人磨刀之石!”

    陆北顾缓缓吐出一口浊气,低头看向自己手掌,因一整天用力书写而留下的压痕,此时还尚未褪去。

    淘汰的残酷,如同冰冷的江水,彻底浇灭了心中昨日论战苏洵带来的激越之情。

    “磨刀之石。”他心中默念着助教的话,眼神却愈发锐利。

    他轻轻握住拳,感受着自己的力量。

    在这座汇聚了四州顶尖英才的熔炉里,他不能是那块被磨去的石,他必须是那把最终淬炼成剑的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