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02章 工矿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02章 工矿税 (第3/3页)



    而这一切,都已经是在张居正这个理财高手的操持下,加强审计开源节流以后的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子文向朝廷上奏,但是工部都拨不出经费来治理邕江的原因。

    张居正看向户部的官员,开口说道:

    “财政的事情,不过与开源和节流两项,节流自然不必说了,朝廷已经在江南试行折银纳税,可以节约将实税运输到京师的成本。”

    “这次喊大家来商议的是开源的事情。”

    紧接着,张居正又点了顺天府商税司魏恽的名字。

    魏恽大概也是早有准备,掏出一份文书开始读了起来。

    “诸位大人,这是去岁顺天府商税征收的情况。”

    魏恽将去年顺天府商税征收的简报介绍了一遍,就连一向对商税不太感冒的赵贞吉也惊道:

    “这么多?”

    魏恽说道:

    “赵阁老,顺天府商税多,还占了京师是北方市场集散中心的优势,京师几个大型市场每年都会上缴大量的赋税。”

    “相比之下,山西和山东也有增长,要比京师少很多。”

    “目前山东和山西收上来的商税,用于吏员改革和学政改革都不够收支平衡,还需要朝廷继续贴补。”

    听完了魏恽的话,在场众人都皱眉。

    众人的目光落在了苏泽的身上。

    推动商税是苏泽一直在做的事情,可是这么看来,商税的效果也没有想象中的好啊。

    苏泽心中明白是怎么回事。

    大明如今的商税,其实准确的说是商品流通税。

    商税的征收主体是贩运货物的商人,结果就是一个地区商业越发达,能收到的商税就越多。

    这也是为什么江南地区强烈反对征收商税的原因,这是因为江南是如今大明最发达的地区,如果开征商税,那么江南一定是最痛的。

    “子霖,商税之议是你提出来的,你来说说吧。”

    高拱看向苏泽,点了他来回答这个问题。

    苏泽拱手,接着说道:

    “诸位阁老,诸位大人,如今我大明商税有余,但是却没有征收足够的工矿税。”

    “工税?”

    众人看向苏泽。

    苏泽说道:

    “山西的矿场,京师周围的工厂,直沽和山东的工坊,除了官办的工厂上缴利润给户部之外,这些工厂创造财富,但是却没有征税。”

    “工厂将商品卖给商人,本身已经获利,为什么只对贩卖货物的商人征税,却不对这些工矿主征税呢?”

    苏泽这句话说完,众人也开始思考起来。

    其实高拱和张居正这些眼光深远的政治家,也已经意识到了,工矿主和传统意义上商人完全是两个物种了。

    工矿主其实更类似于地主,他们以机器矿场为土地,不断的生产制造财富,而现有的体系,却没有人向他们征税。

    苏泽说道:

    “农户耕种土地,朝廷征收税赋;商人运输货物,朝廷征收市税坐税;但是工矿主却没有征税。”

    但是也有人意识到了问题,比如张居正就皱眉说道:

    “如果一件货物,从生产出来以后就征税,然后又在运输贩运的时候增税,那对于距离产地比较远的百姓是不是不公平?一件货物要被征收几次税,这是不是也在剥削民力?”

    好家伙,连重复征税都能想到,不愧是张居正。

    苏泽不由感慨,如果没有系统,自己如何和这些大明的顶尖精英同台。

    张居正在财政上的天赋也太强了吧?

    不过这件事,后世早有办法,苏泽说道:

    “张阁老所言极是,一件商品若是重复征税,最终还是普通百姓来交,这样对于百姓是一笔负担。”

    “所以下官认为,在工矿交税之后,完税的凭证可以分为三联,一份工矿主保存,作为交税的凭据;一份有当地税司保存,作为征税的凭证;最后一份则交给贩运的商人,表明这批货物已经完税,则可以免去沿途的过路税和市税。”

    张居正思考了一下,觉得苏泽的办法倒是可行。

    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

    “如此以来,朝廷征税不是和以前差不多,还凭添了增税的人力成本?”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