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工矿税 (第2/3页)
,你又知道谁是出于公心,谁是出于私心?”
罗万化也沉默了,就在这个时候,中书舍人郭准来到了报馆,原来是高拱召苏泽去内阁议事。
苏泽大概猜到了议事的内容,等他来到内阁的时候,见到了商税司的主事魏恽。
这下子苏泽基本上猜到了高拱召见自己为了什么事情了。
魏恽曾经是苏泽的下属,他现在的工作也是苏泽举荐的,他连忙向苏泽行礼。
顺天府征收商税以后,朝廷在户部成立了一个商税司,魏恽出任主事。
苏泽听说顺天府的商税征收工作不错,这两年增长尤为迅速,魏恽多次得到表彰,眼看着就要升迁了。
两人刚刚攀谈了一会儿,郭准就带着两人进入内阁。
在京师的四位阁臣全部都在内阁之中,高拱和张居正的脸色不顾好看。
这些日子,成子文的案件,给了内阁很大的压力。
刚开始的时候,是外臣都在攻击内阁,竟然让成子文这样的官员长期担任广西布政使,是朝廷选用人才出现了问题。
等到刑部自辩之后,风向又开始转了,外朝官员开始攻击内阁不营救成子文,害的忠臣蒙冤。
高拱内阁也很无辜。
成子文说的事情,内阁肯定要详细调查之后,才能上报给皇帝。
广西距离京师遥远,就是走海路也要大半个月,这些调查取证都是需要时间的。
内阁不可能因为成子文的一面之辞,就请求皇帝赦免他,这样也太儿戏了!
而且高拱和张居正这些老练的政治家也清楚,外朝对于内阁的攻击,也有对于财政政策的情绪在其中。
但是财政问题是祖宗之法,不能随便攻击,只能用成子文这个道德标杆来暗搓搓的迂回。
这对于内阁来说,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不一会儿,苏泽又看到了几名户部官员,看来自己猜的没错,内阁喊自己过来,也是为了财税分配的问题。
高拱清了清嗓子说道:
“今日请诸位过来,是想要议一下地方财源的问题。”
高拱看向身边的张居正。
张居正拿出会计录,开始宣读去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
其实这些数字,各大报纸在年初的时候已经都报道过了,苏泽心中也知道了个大概。
隆庆四年一年,大明财政增长显著。
可以说大明的财政,基于隆庆元年,也就隆庆皇帝登基的时候,已经翻了倍。
当然,这个税收还是有水分的。
其中一个大头,来自于登莱铸币所的铸币税。
一两白银铸币两银元,这对于财政来说几乎是魔法一样,通过这样实现的增长并不是长久的。
一是大明这个白银黑洞,会吞噬周围的白银,低成本的白银很快会枯竭。
另外如今稳定的币值,是因为大明的欠账,在登莱铸币之前,大明一直处于货币紧缺的状态,这些银元加速了商品流通,满足了交易的需求,所以才能锚定一个这么高的价值。
但是银元的需求也不是无限的,当市场上的银元达到一定数量之后,铸币税也就会降低。
另外一笔大的收入是市舶税,但是这笔钱都是入皇帝的内帑的。
当然,隆庆皇帝还是比较体恤外朝的,每年也都会从市舶税中拿出一部分来补贴外朝,大明武监的费用、京营新军的费用,还有皇家的水泥厂、炼钢厂,都是从这里来的。
最后一个上升的就是商税了。
虽然只有两省一府征收商税,但是商税的增长还是非常可喜的,而且这笔钱是掌握在户部手里的。
张居正念完了收入,又开始念支出。
朝廷收钱多了,但是花钱也多了。
几次战争的人员军饷变少了,阵亡抚恤也少了,但是军费开支还是增长了。
原因也很简单,现在大明战争对于军需补给的消耗是巨大的,火药消耗比之前翻了几倍。
还有各种军械的建造,海军的建设,这些都是相当巨大的开销。
两省一府的吏员开支,培训和教育费用规模也不小。
还有学校的建设,黄河和运河的工程,这些都是巨大的开支,算下来大明的财政竟然也只是堪堪收支平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