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散装江南 (第3/3页)
了江南的利益,高攀龙最后也承认,顾宪成这一套确实是个好策略。
——
九月二十七日。
按照皇帝的旨意,江南官员士绅的协商团,在工部的议事厅内商议。
这次协商,按照上一次的旧例,工部只派了负责营造铁路的营缮司主司万敬,工部负责造价估算的一名员外郎。
户部派遣了刚刚明确负责铁路事务的山东司主司葛烨,这位也是苏泽的老朋友了。
除此之外,负责工程事务核算的内廷营造司,也派遣了一名营造学社毕业的太监过来。
这名孙公公就是负责房山铁路工作的,对铁路造价了如指掌。
此外司礼监也派遣了一名太监记录,负责事后向皇帝汇报。
内阁则派遣了一名中书舍人过来记录,事后向内阁汇报。
六科和都察院,派出一名工科给事中,同时还有南北都察院各一位监察御史。
面对这样的阵容,江南协商团也是有些紧张的。
这一批的官员,虽然品级都是五品上下,但是都是近些年公认的能臣干吏。
除此之外,苏泽也受到东宫的委托,列席会议。
顾宪成今年28岁,高攀龙刚刚20岁,他们在家乡的时候经常意气风发的讨论朝局,但是走入工部的大堂后,看着席上这些大明最精干的官员们,那股意气风发的劲头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
苏泽却饶有兴致的扫视着协商团,寻找顾宪成的身影。
当看到这份名单的时候,苏泽特意向太子请求,让他列席协商会议。
本来苏泽是不想来的。
穿越至今,苏泽早就对历史人物祛魅,高拱张居正都见过了,原始的万历阁老们都在自己手下当小弟,还有什么没见过的。
但是看到顾宪成的名字,苏泽还是动了见一面的心思。
东林先生顾宪成,后世赫赫有名的东林党创始人。
当然,原时空明末东林党的抽象行为,和顾宪成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个东林党的核心人物,还是让苏泽产生了兴趣。
连个举人功名都没有,却被江南士绅选为代表,参加这一次的协商。
果然出名乘早,大明这些名臣都是早早就扬名了。
顾宪成就是典型江南读书人的样子,面白如玉,能在人群中一眼看到他。
相比之下,这些协商团的团长,徐阶的次子徐琨,就让人提不起兴趣了。
徐琨还保留了荫来的官位,还穿着朝廷的官服,但是整个人萎靡不振,一副没有主见的样子。
看来有海瑞在应天府,徐家的日子还是不好过啊。
当然,徐家可是松江府有名的望族,徐阶更是大明重臣,海瑞在应天府清田,也不可能一下子将徐家连根拔起。
只要徐阶还活着,徐家就不会倒。
等众人到齐之后,由皇帝派来的司礼监太监,宣读了皇帝的圣旨,然后宣布这次协商开始。
这一次的工部专门弄了一个大的厅堂,工部还专门打造了两张长桌。
东侧是官员,西侧是协商团的代表,桌子上还放上了桌牌,列明了出席人的姓名和职位。
这自然是苏泽建议的,这样可以加快沟通的速度,不需要每次都专门介绍,发言的时候看对方的牌子就行了。
首先是徐琨拿着一份写好的稿子,起身说道:
“下官尚宝寺徐琨,受江南父老之托,代表七府士绅前来协商吴淞铁路一事。铁路之事,功在千秋,只盼朝廷体恤江南民力,减少工费负担。”
徐琨的语气卑微,官员这边果然气势上就强了一些。
首先是工部郎中万敬说道:“铁路造价乃工部与营造司核算,已包揽运输、开采、人工等所有成本。”
“朝廷又不是不让江南修造铁路,只是提醒尔等预算不足,若是江南士绅真的要修吴淞铁路,或可追加预算,或者投资建造炼钢厂,又何需协商?”
徐琨的气势一下子被压下去,见到这个协商团长如此不中用的样子,就连协商团内的成员也面露鄙夷。
这时候,顾宪成站起来,他看了一眼万敬的桌牌,大声说道:
“万郎中此言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