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吴淞铁路协商之议 (第3/3页)
的大招,将话题扯到南北对立上。
陆季说道:
“房山铁路能低价使用工部炼钢厂的铁轨,而江南铁路需高价采购?这难道不是朝廷不公?”
“为何京师的炼钢厂,就是工部建造的,而我江南要建造炼钢厂,就要自筹资金?”
“江南税收半天下!金花银更是泰半出于江南!朝廷却不愿反哺江南,是苛待功臣之地!”
陆季说完,众编辑们发出欢呼声。
紧接着另外一名中年编辑站起来道:
“朝中东南籍贯官员都已经准备联署上书,此事朝廷不给个说法,绝不善罢甘休!”
“陈总编!我们《新君子报》也应该写文抨击朝廷,呼应官员上书!”
编辑部的气氛更加热烈,但是陈于陛却有些慌了。
他的父亲是隆庆朝初期的阁老陈以勤,身为阁老之子,陈于陛是能看清政治风向的。
如果是徐阶内阁的时候,甚至严嵩内阁的时候,江南士绅这么闹起来,朝廷大概会让步。
可如今内阁是什么?
高拱、张居正、包括赵贞吉,雷礼、殷士儋,这些可都是悍臣!
他们不去惹你就不错了,现在江南士绅要去招惹他们?
可是面对这样的舆论氛围,陈于陛现在提出反对,日后要怎么团结人心?
陈于陛心中苦涩,以往办报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呼风唤雨,能够操纵舆论,等闲科道官员都比不上自己。
可等到现在被舆论裹挟的时候,想要脱身却不容易了。
陈于陛只能先来一招缓兵之计,他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请各位写下雄文,为江南伸张正义!”
“好!”
“这就写!”
——
八月三十日,七十一名东南籍贯的官员,联名向朝廷上书,抗议雷礼的奏疏。
京师不少小报都刊登文章支持,这些报纸基本上都有南方背景。
《乐府新报》报馆中。
沈一贯看着报纸说道:“这次《新君子报》竟然没有刊文响应?他们不是和江南士绅走的很近吗?”
罗万化说道:
“听说是《新君子报》的印刷馆出了故障,没能及时排版。”
沈一贯一脸不信的表情,他也没想到《新君子报》竟然这么滑头,用这种理由来观望朝廷风向。
“子霖兄呢?”
“去通政司了。”
“去上书了?”
“是啊。”
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准备仿效倭银公司的旧例,由江南籍的官民和工部协商共议,然后再上呈陛下。”
“这倒是个办法,看来子霖兄是要将协商制度化了啊?”
罗万化点头说道:
“是啊,协商制度是个好办法,有事情公开谈论,总要比原来那样好。”
罗万化又说道:
“而且这件事上,工部也是占着理的,江南要建造铁厂,自己掏钱就是了。”
沈一贯也点头。
他是浙江人,这次联名上书的人中,也有不少是他的乡党。
也有人来找他签名,被他拒绝,背后也被人骂了。
最惨的还是申时行和王锡爵,他们两人也是苏泽的苏州老乡,这次江南官员不敢明着骂苏泽,将申时行和王锡爵狠狠的骂了一顿。
《请协商吴淞铁路议建疏》
——【模拟开始】——
《请协商吴淞铁路议建疏》递送到内阁。
阁臣大体上赞成你的提议,由工部和江南官员士绅共议吴淞铁路事。
隆庆皇帝也被江南官员士绅聒噪的不行,同意了你的奏疏。
工部拟定,九月二十七日,和江南官员士绅代表共议筹建吴淞铁路事。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960。】
【奏疏已经通过。】
九月一日,皇帝命令下达,江南官员士绅连忙推举协商的代表。
但是朝廷的关注点很快就从这件事上移开。
九月十日,莱州传来捷报,大明水师在济州岛大破多股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