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2章 吴淞铁路协商之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52章 吴淞铁路协商之议 (第2/3页)



    “江南可没有这样的炼钢厂,如果铁轨都由北方制作完成,再运输到江南,那成本可要翻几倍了。”

    “如此一来,营造费用就远不止十万银元了。”

    雷礼连连点头,苏泽的计算不错。

    苏泽又说道:“如果让工部在江南投资设厂,那似乎也不妥,江南又不纳商税,这炼钢厂都是用工商所得投资建造的。”

    雷礼点头,自然是这个道理。

    “朝廷可以批准这个项目,但是如果要从北方购买铁轨,江南铁路公司就要按照市价购买,朝廷不可能在这方面补贴。”

    “要么就由江南商人出资,在江南筹建炼钢厂,用炼钢厂的产出来建造铁路。”

    雷礼也觉得苏泽说的有道理,点头说道:

    “子霖说的有理,铁路建设也要按照市场价格来,朝廷总不能贴钱给所有铁路吧?”

    雷礼下了决心,苏泽说的没错,你江南要修铁路,京师自然不反对。

    但是修铁路的钱就要你江南自己募资了。

    如果要买北方的铁轨,就要按照市场价格来,朝廷也不能亏本帮着江南修铁路。

    次日,雷礼向皇帝上书,支持修建吴淞铁路,但是雷礼也在上书中列举了工部计算的修造成本,列明了如果从京师的炼钢厂运送铁轨去江南修造,十万元的股本不够建造的费用。

    也就是说,江南如果要修吴淞铁路,要么建造炼钢厂自己制造铁轨,要么用市场价格从北方购买,那吴淞铁路就要追加投资了。

    雷礼本来以为这是个简单的奏疏,却没想到引起了朝野非议!

    ——

    《新君子报》编辑部。

    “岂有此理!朝廷岂能如此重北轻南乎?”

    一名年轻的编辑,愤怒的举着文稿道,只不过他说一口的吴侬细语,没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愤怒。

    《新君子报》是从沈思孝创办的《君子报》继承发展而来的,编辑部内很多都是当年沈思孝招揽的江南编辑。

    这个愤愤不平的编辑是苏泽的同乡,名叫陆季,苏州府人,上一次贡试落榜后就留在京师备考,后来被沈思孝招入了《新君子报》的编辑部。

    陆季的家族是太仓县的大地主,家族也有多人科举中第,在嘉靖朝还出过一名进士。

    《新君子报》的编辑,大抵上都是陆季这样的出身。

    陈于陛虽然是四川人,但是此时四川的文化昌盛,和江南在很多话题上颇有共鸣。

    四川士人同样也都是喜欢奢华瑰丽的文风,更重要的是四川的士绅势力也很强大,所以两边的士人走得很近。

    《新君子报》的办报风格,也更加倾向于士绅。

    所谓士绅,就是有功名的读书人。

    不过和做官的读书人不同,士绅一般指的是那些取得功名却没有出仕为官,或者致仕退休的前官员,这些人返回家乡,对地方政治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士绅一般不住在城里,他们依靠读书人在政治上的特权,就能拥有大量的土地。

    当然,士绅也不是都靠种田为生的,很多江南的士绅也会开设工坊,或者贩运货物,或者从事讼师等工作,但是土地依然是他们的根本。

    他们的特权除了读书人的身份外,更来源于他们垄断的乡野权力。

    江南的新官到任,都要和当地士绅打好关系,才能开展工作。

    如果士绅抵制,官府连税都收不上来。

    这些士绅本身也是预备官员或者前官员,他们拥有巨大的关系网络,联合起来可以倒逼官府。

    所以士绅的政治主张,最重要的就是“轻徭薄赋”,用后世的话,就是反对官府集权,要求所谓的“小政府”。

    《新君子报》在办报的时候,就和士绅关系很近,所以报纸风格也和士绅的立场一致。

    但正是这种倾向,让陈于陛等人骂完了之后,又觉得十分的割裂。

    他们支持“小政府”,反对官府干预,可是到了修铁路的时候,又责怪朝廷给的支持不够。

    正如江南士绅强烈反对商税,现在朝廷用一句“不缴商税”,拒绝在江南建造官办炼钢厂,你江南士绅怎么反驳?

    在具体问题上没办法反驳,只能拿出“歧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