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27章 看茶,上好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27章 看茶,上好茶 (第3/3页)

礼部就不再是一个虚浮的部门,而是拥有伸入地方触手的超级大部。

    苏泽的计划从人才培养到机构设置,都已经帮助礼部规划好了。

    殷士儋实在是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但是他还是冷静下来,苏泽奏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钱从哪里来?

    不解决这个问题,这份奏疏就是大饼。

    全国这么多县,就是一座小学十名教师,这也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殷士儋向苏泽问出关键的问题:“子霖,户部能同意吗?”

    苏泽这才说道:

    “这些是下官来找大宗伯的原因。”

    “如果这笔钱全部由国库所出,户部大概是不会同意的。”

    果然!

    殷士儋相当于被泼了凉水,逐渐冷静下来。

    苏泽继续说道:

    “但是,大宗伯,这笔银元,也不该都由国库出钱。”

    “教育本就是地方事务,地方学风也关系官员考核。”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地的教育惠及的是整个地区。”

    殷士儋想起自己的求学之路,深以为然的点头。

    明代士绅回报家乡的一个手段,就是致仕后归家办学。

    一个地方出的官员越多,当地不可避免的也会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

    古往今来,这都是人之常情。

    苏泽说道:

    “所以这笔钱,应该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分润支出。”

    “下官的想法,由礼部和户部牵头,在国库中专门拨出一笔银元来。”

    “地方上愿意设置小学的,那就可以申请这笔款项。”

    “地方出资十份,国库就补贴五份。”

    “如此一来,又可以倡导地方办学之风,又不用背上太大的负担。”

    “办学的费用,也要由当地学政官员负责,不能由官府挪用。”

    殷士儋听完,抚掌道:

    “妙啊!”

    苏泽的办法确实巧妙。

    朝廷出一半的钱,算是资助地方上办小学。

    这鼓励地方官员办学,但是也让他们尽量用自己本县的资金来办学。

    转而殷士儋又说道:

    “如此一来,开征商税的地区,不是更有优势?”

    苏泽微微点头,这下子殷士儋算是明白了。

    如今自愿开征商税的,只有两省一府,山西省、山东省和顺天府。

    对于这件事,苏泽的态度也是急不得。

    开征商税,必须要一个省达成共识才行。

    如果达不成共识,最后这商税能不能征上来都难说,强行推进还会引起抗税风潮。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地方官员都反对新法,在推行新法的时候按照使绊子,硬生生将一些良法执行成了恶政。

    所以朝廷的态度一直很明确。

    开征商税的好处都告诉你,各省到底要不要征收商税,当地官员士绅自己掂量。

    而小学这件事,就是给开征商税的好处再加一。

    征收商税,地方上才能有更多的财政盈余,这样就能更早的开设小学。

    苏泽这套小学-预科-学院的道路如果真的能成,那为了自家子弟的未来,士绅们也要考虑商税的事情。

    殷士儋隐约觉得,苏泽的四民道德论并不是那么简单。

    商人以纳税为德,这背后隐含的政治逻辑,似乎不仅仅适用于商人。

    权力来自于纳税的义务?

    这似乎通往一个更大逆不道的结论,殷士儋没有继续想下去,他开始思考可行性。

    苏泽的方案环环相扣,可行性是拉满了。

    而且户部也不需要出太多的银元,让一部分富庶地区的官府试点。

    等看到了成效,很多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自然也会想要办学校。

    礼部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逐步积累管理经验。

    苏泽下一句话,更是戳中了殷士儋。

    苏泽说道:

    “如此教育大计,朝堂上也需要有重臣推动。”

    “所以下官也建议,在内阁中设置教育专务大臣,比照水务专务大臣一职,总司整个大明的学政事务。”

    苏泽说到这里,殷士儋不再犹豫,说道:

    “子霖你将奏疏递上去,礼部将全力促成此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