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请派御史清查京营弊政疏》 (第2/3页)
结交权贵升迁的机会。
最后才是做点正事,而且这个前提还是不闹出乱子来。
总而言之,对于大明的官员来说,锐意进取的才是少数,大部分官员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改革者,都会感觉到先易后难的问题。
在苏泽总结,历史上改革者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因为刚开始改革的时候,改革的都是大家有共识的弊政,这时候是群情响应,上下一心。
但是改革深入之后,改革者就要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了,这时候改革就遇到了阻力。
可这个时候就算是有阻力,也有几个明确的对手,也就是所谓的“反对派”,改革者可以打倒反对派,继续强硬推动改革。
如果渡过了这个阶段,改革者差不多就站在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对立面了。
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境况,到处都是阻力,政令始终不通畅,但却不知道阻力来自何方。
这时候已经连一个重拳出击的对象都没有了。
历史上的改革者,大部分也就只能完成第一个阶段,能进入第二阶段的都寥寥无几。
在苏泽看来,这场大明的改革还在第一个阶段,但是京营问题已经隐约是第二阶段的问题了。
京营断尾求生,张百户“暴毙身亡”,夏忠孝被诬陷的案子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兵部上下都觉得很气馁,本以为夏忠孝是个突破口,却没想到京营的动作也很快,下手竟然这么快这么狠。
曹邦辅终于明白,为什么京营的弊政能一直流传到今天,历代兵部尚书都没办法解决。
就在这个时候,《乐府新报》上刊登了一篇报道。
“大司马,您快看《乐府新报》发文章了!”
一名亲信冲了曹邦辅的公房,将最新一份的《乐府新报》递上去。
曹邦辅接过报纸,原来这是一篇有关三里屯军卫的报告。
整个报告并没有说有关夏忠孝的案子,而是说明三里屯军卫吃空饷的问题。
这篇文章一看就是罗万化那个调查编辑部的风格,一上来就是追本溯源。
三里屯卫所原本是军屯卫所,不用朝廷支取粮草供养,但是从成化年开始,京郊开始繁荣起来,三里屯卫所的军屯都被军户百户暗中侵占变卖。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京营的屯田不断被侵占,朝廷开始给三里屯拨付军饷。
从这个时候开始,本来已经出现逃兵的三里屯卫所,却年年都满员,甚至到了正德年间,京郊卫所还向朝廷上书,说军户子弟从军意愿强烈,希望朝廷扩编卫所。
正德皇帝没有头脑发热,没有批准京营扩编的需求,三里屯卫所每年要支付的军饷却在连连上升。
紧接着罗万化又做了调查,三里屯卫所账载的112人,但这其中超过七十人都是只存在户籍账目上的“假人”。
剩下的五十人,除了百户和几个卫所军官外,大部分也都已经不在卫所了。
而这些假人的军饷,都被张百户等卫所军官给冒领了。
三里屯卫所中的军械,也基本上都被张百户等人倒卖光了,战马牲畜也被他们租给周围的商人农民。
可以说整个三里屯卫所,就是一个纸糊的卫所,根本不能起到保护京师的重任。
看完这篇报道,曹邦辅的脸色也铁青。
兵部不是不知道京营的问题,但是他们没想到京营的问题竟然这么严重。
这也是所有大型组织的通病了。
上层想要解决问题,却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
下层知道问题在哪里,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兵部是文官统兵,没有一个兵部官员真正在军营待过,他们根本不了解京营的问题有多严重。
这也是这次武监挂职的意义所在,这是兵部第一次将触手深入到京营卫所中,然后就看到了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
曹邦辅站起来,来回踱步说道:
“张百户已死,他冒领军饷的事情不能这么结了!”
“事到如今,兵部只能奏请陛下,一查到底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